一年一度记者节,是记者的权益日。为此,在第九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新闻出版总署特意发出通知,要求依法保护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通知指出,各新闻机构及其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所属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保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记者节重申记者权益,呼吁法制对于记者权利的切实保障,是对记者权益的维护,也是给记者最好的礼物。但是,在重申权益之外,更须重塑职业信仰。也就是说,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们更须反求诸己,扪心自问自己的言行是否配得上这份职业?自己最初的新闻信仰是否依然坚毅?毕竟,只有信仰,才能让记者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唤起一种坚不可摧的希望;只有信仰,才会让记者具备强大的抗打击力,不断地勇往直前。
诚如有论者所言,记者节于民众的意义,就是提醒他们,永远不要丧失对新闻人的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对新闻人的支持,因为这种放弃意味着扔掉洞察事实和真相的机会及权利。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就对记者节作了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记者的节操。
今年记者节前的“封口费”丑闻,让记者职业呈现出复杂的图景,个别记者以自己的丑陋言行让“记者”二字蒙上污垢。“封口费”事件,暴露出记者这一职业领域存在的某些“潜规则”、行为失范的东西。以至于有同行高声疾呼:“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
有人说,记者的尊严只在于不甘堕落。的确,若甘于堕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记者远离了道德,远离了信仰。如果说责任来自权利,那么坚守则来自信仰,即对于职业理想的信仰,对于正义和真相的信仰。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并不缺乏义理良知和职业操守。因为他们既能在重大事件来临之时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也能对行业潜规则勇于“自揭疮疤”,以无畏的勇气揭露事件真相。
“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职业态度。记者节,是记者的权益日,更是记者的职业信仰日。唯有在重申权益之时,不断地重塑职业信仰,让灵魂得到洗礼、让职业操守得以净化、让新闻良知得到升华,记者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道义,才能对得起记者节这个专设的节日。(曾辉)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 邱睿】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新闻业务知识考试》试卷评析
下一篇: 新闻要让读者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