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采访,我有过四次“动心”

2011-08-12 10:5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去年“六一”前夕,我随黄俊英赴襄汾县汾城镇南中黄村红太阳双语幼儿园采访,我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采访。然而,这次采访却让我有过四次“动心”。正因为这四次“动心”,使我们采写的《村办幼儿园来了男园长》获得了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第一次“动心”因为惊喜
2010年5月30日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就在红太阳双语幼儿园门口,我“怦然心动”了,因为惊喜。
我们的车还没停稳,就听见从幼儿园里传出一组组好听的童谣,其中有一个串着英语的童谣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棒棒棒,我最棒,VERYGOOD VERYGOOD 我最棒……”接着就看见铺在幼儿园院子里的红地毯,还有那些穿着节日服装的农村孩子,男孩子扎着小领结,女孩子穿着小纱蓬裙,孩子们脸上都化着好看的妆。花池里一丛丛茂盛的月季、玫瑰,墙壁上那些颇见功底的启智画,使我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农村幼儿园吗?农村的孩子现在这么幸福吗?
在音乐伴奏下,孩子们在红地毯上唱歌跳舞,他们有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神采和笑容。中班女孩子表演舞蹈《绿蜻蜓》,益虫蜻蜓在稻田里和同伴齐心协力捕捉害虫。《举手发言》这个节目是由大班的一群虎虎生威的“嘎小子”表演的,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哪里?最长的河流叫什么?我知道,我知道。是珠穆朗玛是黄河……轻松愉快的音乐、编排精彩的节目博得了阵阵掌声,看到孩子们的“出息”,有家长在悄悄地抺泪……
第二次“动心”因为感动
 让我感动的是我这次的采访对象,一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恋人。他俩是南中黄村红太阳双语幼儿园的创办人,双双毕业于山西师大临汾学院,芦敏主修的是学前教育,张国强主修美术。幼儿园里里里外外那些功底匪浅的启蒙画都是张国强的杰作,来幼儿园前,他曾是长治一家礼品公司的设计师,如今能在这里安心做“孩子王”,是被恋人芦敏感动了。
芦敏说,她从小就喜欢孩子,于是就修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很顺利地在长治市最大的幼儿园就业。是偶然的一次回襄汾汾城镇探亲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那是一个暑假,芦敏来到了汾城镇南中黄村的舅舅家。村子里的变化让芦敏很高兴,院落都盖得高高大大的,舅舅对芦敏说,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赚了钱,都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芦敏在村子里散步,无意中走进了村里原先的小学校,因为并校的原因,小学校已经废弃了,教室里空荡荡的,花池里长满了杂草,破败荒凉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再看到那些淌着鼻涕、拽着爷爷奶奶衣襟的学龄前儿童,孩子怯生生的眼神,满口芦敏听不懂的襄汾土话……这些,让芦敏感到困惑。想起长治幼儿园那些在这个年龄段里上中央电视台的孩子,芦敏的心隐隐的痛:我们的门楼盖高了,我们的孩子却远远地输在了起跑线上。办一个幼儿园,家乡的这些学龄前儿童太需要教育了。
芦敏说,事情做起来要比说起来难多了,把漏雨的屋顶重新吊好,把破损的墙皮重新刮好,安上暖气、置办下桌椅板凳床,买来教材、手风琴、启智玩具……第一年只收了20多个孩子,尤其是大班,只有3个孩子,芦敏在长治幼儿园习惯了教室里满满当当全是孩子,现在在偌大的教室里只能看见3个孩子,芦敏感觉到心里凉飕飕的。走出去,谁家有孩子就去谁家!那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说,孩子还小呢,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她就耐心说服家长,这是幼儿园,孩子到了4岁就应该接受学龄前教育了。她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家长,孩子一个一个地送来了……
第三次“动心”因为感慨
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南中黄村的村委会主任张才顺。张才顺说:“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自从村里的小学校因为并校撤消以后,学前教育这个问题一直是他头疼的事情。村里的孩子也有到城市上学的,可一入学,总感到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差好大一截。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天上真的会掉下馅饼来,会有大学生自愿来这个偏远的村庄里来办幼儿园,尤其是芦敏手里拿的那张大红的学前教育毕业证书,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心激动得怦怦乱跳。这下好了,村里的这些学龄前孩子,尤其是一些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孩子总算有个接受学前教育的地方了。”
为了留住这两个大学生,张才顺开了所有他能开的“绿灯”,他甚至结结巴巴地对这两个大学生说:“别去别的村看了,就在咱们村办吧,咱们村我是村委会主任,我说了算,船小好掉头……”
第四次“动心”因为遗憾
  第四次“动心”,是在稿件刊发以后,遗憾就悄悄地爬上了心头。
 一是因为稿件要赶在“六一”刊发,所以稿子就自然赶得有些急。再看稿子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竟然没有把张才顺的那句妙语写进去“船小好掉头”。唉,和这么好的语言擦肩而过,真是觉得太遗憾了。
 二是因为从稿件中发现,文字并没有把农村幼儿园“六一”那天那些热闹的场面描述尽意,和看到的景象相比,文字显得有些不“给力”。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