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是画家,但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这里有世间各色人等的治学、作文、绘画的轶闻趣事;你不一定要喜欢指画,但一定别错过去了解中国指画艺术来龙去脉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你不一定是诗人,但你一定会从这里捡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彩碎叶,供你雅拾玩味……日前,宋希祥先生著作的《中国指画轶闻故事》一书付梓出版,这本融作者十年准备、三年写作的故事书,整理、编写了从上古先秦两汉开始,40多位在指画艺术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广有作品流传的指画家们的故事。并收录了历代先贤的多幅指画作品,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指画家们的生平、艺术创作及特点,以话本体的形式汇集起来,在诗词画艺上有相当的造诣。
细细追思,宋先生与指画结缘,要从孩提时代说起。那是解放前。那时,宋先生大约七八岁,流落在晋南新绛、稷山一带,给大户人家打点零工。一次大户人家办白事,正在看磨的他见一位师傅用手蘸些颜料,给用泥胎做的童男女画眉眼。在师傅吃饭的间隙,他情不自禁地替师傅画好了其他几个泥胎,竟然很像那么回事,得到了师傅的默许。自此,指画在他的心里扎了根,这也算得上是他受到的最早的美术启蒙。
上小学以后,宋先生对美术情有独钟,对美术老师敬重有加。
念中学时,教他美术的是从东北鲁艺毕业的尹向前老师,尹老师给他传授了素描、速写以及很多文学、美术知识,让宋先生练就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这在他的一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年高考时,宋先生报考的就是中央美院及西安美院,然而,就在他初考已经通过时,突然招生组接到学校的通知,说是美院因故停招。这对于年轻的宋先生不啻当头一棒,他的老师根据他文史知识扎实的特点,立即帮他选填了中文专业,就这样他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录取,自此,他与文学结缘,之后从事了多年的新闻工作。
然而,他心中对美术的热爱始终没有泯灭,绘画的意念始终在他的灵魂里激荡,变成一种时时想要创作的冲动。
上世纪末,他突然喜欢上了手指画,进书店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指画方面的书。他先后买到多位名家的著作,如获至宝地反复阅读,照着图例练习,以致近乎“指画即我”、我即指画”,到了与指画难解难分的境地。
画外之功,诗词为上。文学家能画画,是两相宜的好事,它拓展了文学家的艺术表现手段。从文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画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往往这也是专业画家的不及之处。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知名画家冯向杰先生评价说,宋希祥的指画,其指在心,而非指在画,不论他画什么,都在诠释着几十年的风雨人生。画有气,非画者均可达之,是学养之使然也。
随着在业内影响的逐渐提高,宋先生后应邀参加了中国指画研究会高端论坛,认识了当今多位指画家,然而谈及中国指画的历史,却都是零零星星的碎片。
在学习指画、研究指画的过程中,宋先生被一些零碎的近乎神秘的故事诱惑着、感动着。为了提高水平,他去过很多地方,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他总是先去书店寻找关于指画的书。
一晃几年过去了,关于指画史之类的书却还是杳无痕迹,他每每从书店出来总是怅然若失。
随着研习指画的深入,便产生了想要写一本“中国指墨史”的念头,这念头驱使他交往各地造诣高深的指墨人,广泛查阅资料,筹划这本书的写作。
史书上关于指墨人的记述大多过于简略。在编写的过程中,为了使人物更为真实、丰满,人的经历脉络更为清晰,宋先生还特意到一些故事主人公的故乡寻访其后人,去探知一些世人不了解的东西。查正史、翻野史、听民间传说,甚至看照壁……他先后去过淄博、潍坊、九江(浔阳江头)、广州、海南、铁岭、太谷、郑州、洛阳等地,仅笔记就记了数百万字。同时,宋先生还制作资料卡片,以其治学的严谨态度,清晰地标明资料的出处、页码,这样的卡片就做了满满两抽屉。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宋先生对资料总是多方查寻,反复核实,仅仅为了查证敤首是否为中国的画祖,他就查了《中国上古史演绎》、《古诗源》等,实在是煞费苦心。宋先生说,搜集、编写这本轶闻故事的过程,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探索中国指画史的长途跋涉,是一次中国文化迷宫的再游历,更是一次追寻历代指画先贤们的治学修为、从艺轨迹的学习过程,每写完一篇,就对中国指画这个瑰宝的认识又加深一层。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指画,宋先生选择了适合读者口味的写法,尽量采用话本体“话说……”的方法,开头、结尾即兴来几句诗词散曲,这比单纯地讲述指画笔墨技法的效果更好些。
此书融资料性、故事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把指墨技法、指墨人的生平、审美思想、指画的发展统统融汇在趣味性之中。更为精妙的是,每个故事除了配有指画作品外,他都配有两三首或律诗、或绝句、或小令,读来感觉图文并茂、恰如其分,令人心旷神怡。
冯向杰先生说,作者大半生搞新闻工作,退休后,在他的求闲斋并没有闲着,在诗画方面精研甚笃。此书对研究和弘扬中国指画艺术不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徜徉在诗意的美丽中
下一篇: 李斗辰书法篆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