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情颂槐乡

2014-08-28 08:4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孙宗武(左一)正在点评张天鸣的书法

       近年来,洪洞大槐树书画院以弘扬槐乡根祖文化,推动祖国书画事业为己任,先后策划主办“恒富杯”、“德运杯”等国际书画大赛,受到了海内外各界书画家的好评和关注,涌现了一批书画精英人才。洪洞大槐树书画院实力派书画家张天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天鸣,1966年生,洪洞县淹底乡上张村人,自幼酷爱书法,先后师从燕森甫、张一、孙宗武等名家,现为洪洞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大槐树书画院实力派书画家,以善写古文诗词长篇行草受人推崇,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在第二届大槐树国际书画展、第三届山西国际文化艺术节、韩略战斗胜利70周年书画展、学好中国字、共圆中国梦等书画赛中获优秀奖,入编参编《洪洞古今书画集》、《乔宝琳书画集》、《孙宗武吐丝集》、《红军精神代代传》等多部书画集。

张天鸣家学深厚,他的爷爷张春华是清朝有名的秀才和书法家,古文诗词之外更能将清朝法律条款倒背如流,在当地有“状王”美誉。张天鸣的父亲是旧社会知识分子,对他学习书法也起了很多指导作用,从七岁时他就用爷爷传下来的笔墨和纸砚为家里和邻居写春联,如今,爷爷传下来的家藏名帖,他临池不辍至今。

书法难得有缘情,书法难得有恩师,在张天鸣成长的艺术道路上,有三位恩师对其影响颇深。

启蒙老师燕森甫先生于2005年仙逝,张天鸣曾用真情实感在洪洞报撰写发表了“书星陨落艺长存”一文追念恩师燕森甫,数年之后又作为筹办人之一,创办了洪洞教育史划里程碑的燕森甫先生“教泽碑”,尤其在作家李文生的推荐下,还用了“燕隶体”书法为淹底乡卦底村门楼题写了村名和村联,一系列义举让张天鸣小有名气。

张一先生虽是省城书法名家,却是燕森甫的学生。张一先生的平易近人,源于燕森甫的推荐,加上张天鸣的才华和人品,张一不断地将书艺之道言传身教给张天鸣,并郑重署上款题赠给他条幅“光前觅古踪,裕后启来人”期望张天鸣能将文学和书法传承下去。2006年张天鸣洋洋洒洒数千字,以“光前觅古踪,裕后启来人”为题在洪洞报头版为张一先生写了一篇专访,当天搭车赴省城敲开张一先生的家门就说;“张老师,那个“光前觅古踪,裕后启来人”的条幅内容给你退回来了”当时张一老师正纳闷之际,张天鸣才将夹在怀里的报纸展开,瞬间之后师徒二人相视开怀大笑,自此关系更加亲近。

孙宗武先生现今90岁高龄,他是临汾市第一任书协主席,在中外书坛又有“寿王”殊荣,在日本东京搞过展览,大槐树公园有孙宗武“万寿书法碑林”传世。多年来,或许乡情,或许墨缘,或许惜才,与后学者张天鸣折节下交,在书坛留有不少佳话。孙宗武先生勤勉敬业,近年来每年就要出两本书或文集,总要打电话让张天鸣过来商榷一番,师徒兴致之余常挥毫共勉,又有书展互动,“张天鸣作画,孙宗武题句”的梅兰竹菊国画小品也偶尔见诸报端,颇令收藏界青睐。

在他看来,古今大凡书画名家均才华横溢,并非单一的写字匠或画匠。王羲之、苏东坡、张大千、齐白石、启功、姚奠中等名家字外功更是强势,他们的国学造诣与笔墨中的精气神合二为一,彰显其书画的光芒。“留心学到古人难”书画工作者临帖、临摹、写生之外,更要探索“取法乎上,境由心造”的境界,方可登大雅名山。

“听说你能像孙宗武一样左右挥毫,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左右手书法在书坛的影响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天鸣一边左右挥毫,一边兴味浓厚地说:“中国书法有国粹之美誉,定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古人就有“双手能写梅花篆”之赞语,历史上也不乏其大家产生,只是到了近代尤其是汉字简化后,钢笔书法渐渐盛行,与传统的毛笔书法或多或少的有些差异和碰撞,才提出了不提倡左手书法。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左手写字有一定的好处,一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利于人的全面健康;二是左手书法有一种不可预测的艺术美感,尤其是草书更见魅力,当然左右手书法穿叉不管是小品还是巨幅,加上墨色浓淡干湿深浅混合的妙用,会呈现出韵味独特的效果,完全可以代表中国书法的另一大门派。不过,左手书艺要靠天赋和悟性,因人而异,不可强求。”谈笑间,张天鸣已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李白的《将进酒》左右挥毫、行草相融,一气呵成。

笔墨当随时代方显价值,书法工作者除了临帖、参赛、交流、创作、学习等共性的东西之外,还要选择一个适合个性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否则,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将会成为追随大师脚下的千万个书奴或画奴中的一员。张天鸣结合自己的书法和个人才华,钟情地选择了大槐树书画院这个特殊的平台。大槐树书画院院长杨巨才有相当的功底和天赋,他不但策划主办过两届国际书画大赛,而且设有一等奖一万元(若干名),令许多中外高手不敢轻言参赛。正是那个时候,张天鸣受大槐树书画院委托邀请过太原的董玉刚、张一等名家,以至于后来诸多中外书画名家云集在大槐树下。张天鸣与杨巨才是多年的厚交艺友,杨巨才善左右挥毫,潇洒自如,四体皆能之外又能歌善舞,博学多才之余又能词善辩,堪称槐乡奇才,与他交往,张天鸣吸收了许多美学、国学、佛学之益。学书唯勤,功到自成,诚愿这位来自大槐树书画院的实力派书画家张天鸣,在弘扬洪洞根祖文化方面取得成绩。此附其恩师燕森甫先生诗结尾勉之:“天趣自得书画稠,鸣德乐道烟雨楼,修持攀登何须问,槐荫古洞红春秋”。            记者 李娇 实习生 张锦秀 文/图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