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2013-10-11 10:54: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是在1959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的。我先后教过小学、初中,1973年调至曲亭中学教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直代文科的史地两科。30多年来我先后在洪洞五中、洪洞一中、临汾平阳中学、洪洞新英学校任教,基本上都是代高中毕业班。我的教学成绩是记录在案、有目共睹的,是得到了社会公认的。曾有许多人要我介绍经验,其实,我只不过是把学习一直放在首位,且能做到持之以恒罢了。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欲为师,永为生,而且要当一辈子学生。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有了知识资本,即使年纪大了、退休了,也不能放弃学习,要像孔圣人那样,对别人,诲人不倦;对自己,学而不厌。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知老之将至”。

学习的途径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是甘坐冷板凳读书,以书报为师。

几十年来我养成了爱看书看报的嗜好,进了城总要先到新华书店看看。过去我挣得不多,但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买书订报。近年来网络时兴起来,网购新书又快又省钱,这成为我买书的主要途径。我的涉猎兴趣广泛,看的书比较杂,不过主要集中在文史领域和政经领域。多年前,我通过学生得到了几本大学史地教材,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细致地读完了这些书,收获颇丰。

对于一些经典性的史学名著,如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齐世荣的【世界通史】,我平时置诸案头,随时翻阅。

还有青年学者高华、许纪霖、郭世佑等人的著作,有特色的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王雄的教学视频常看常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我看的书报不少,但我看的速度则比较慢。因为我对于一些好文章往往是不止看一遍,要反复看,要做标记,要做笔记。人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这话大有道理。对于书报上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名言佳句,我在讲课时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增进了课本的生动性和现实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当然非同一般。

再就是走出去,向名家学习,向社会学习。

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或上级组织的各种研讨会,认为这是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结交新朋友和拜师学艺的良机,凡有可能参加的一定参加。90年代前后,我曾想方设法,把我省中学史地界的多位名师请到洪洞一中与曲亭中学讲课,在广胜寺山焦宾馆举办史地年会。

1988年还曾与青年教师魏泰吉、常元星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国家级史地名师孟广恒、朱尔澄与王树声等人,观摩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得到了他们的慷慨赠书,收益匪浅。

向社会学习应是斩获颇丰的一环。处处留心皆学问,社会上随时随地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这些年,我几乎每年暑假都要外出旅游,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名胜古迹,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盛世景象,使原来枯燥的课本知识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可触可摩。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起某省某地来,形象具体,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第三是虚心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今天的学生号称“新新人类”,他们的思想敏锐,乐意接受新生事物,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老师。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多元化,他们的兴趣不一,有人爱好读书,有人爱玩电脑,有人爱好各种艺术,有人爱做绚丽多彩的梦。他们学到的一些知识绝对比老师不少,当老师的一定不要小看学生,要虚心地真诚地向学生讨教,我从学生那儿就学会了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

第四是抱着好奇心向网络学习。

我们今天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网络铺天盖地,随手可及。当教师的如果拒绝网络是不利于教学的。我虽然年龄大了,但不能倚老卖老,要与时俱进,我在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帮助下,已粗通电脑,可以浏览信息、搜索资讯。可以在网上写作,或给友人发电子邮件。我从网络上吸取了不少新鲜的有用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新颖的大众化的网络语言,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与学生的交流。

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满足于已掌握的那点知识,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学习还有助于延缓大脑皮层的衰老、保持思维的敏捷和清晰。好多高级知识分子以及作家、科学家,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在笔耕不辍,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就是我的榜样。(张俭)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