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弓彦涛简介
山西蒲县人,1954年生,现已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中新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书法师。先后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临汾市尧都区旅游局工作。自幼酷爱书画,博览历代名家法帖,长于研修,在创作过程中汲取前人的经验和艺术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作品雍容大器,古朴隽永、气势磅礴,意蕴悠长,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先后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书画大赛、“井冈山胜利会师80周年”书画大赛、中新杯”国际书法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被授予“中国当代百名爱国书画家”“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等光荣称号。近两年用小篆书写了多幅长卷,整理出五本书法书作。其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10日在我市古城公园开展。
今之临汾即古之平阳,4700年前,帝尧在此统一华夏,“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陶寺遗址就是帝尧的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在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制扁壶残片上的两个红色文字“文”和“尧”,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帝尧时代的《击壤歌》被视为我国第一首诗歌。为昭示帝尧创始文明之功,唐代建尧庙于临汾,历代祭祈帝尧。弓彦涛生于斯长于斯,半生守护尧文化,一生深受尧文化浸润与熏陶。2014年春天,他卸任尧庙文化管理处主任,从青春英发的小伙子走到了生命的暮年。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在此画上句号,从这一天开始,他又踏上了书法艺术创作与探索之路,开启了他多彩的艺术人生。现在,即将展出的《弓彦涛书法精品展》和《弓彦涛诗书作品集》,成为他向世界交出的第一份精彩的答卷。
弓彦涛书法五体兼擅,融古汇今、诗书画印并雄。篆书有古风古意,隶书浑厚朴茂,奇趣纵横,楷书沉静、自然,行书则疾徐有致,情韵兼得,如遇太极,如沐春风,草书激情荡漾,节奏迅疾,直抒胸襟。五体互为滋养,如篆隶使其行草得其圆润古朴厚重之感;行草使篆隶灵动多变、造势奇险、气息绵绵。五体中最让我们钟情的是他的小篆,有蚯蚓之貌,自成一体。近些年书法界对于新异笔法有开创,当代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都被人们所重视,每种书体中的书风都被人们竭力地挖掘。篆书在当代有石开的诡谲风格,有崔学路的草篆书风,有王友谊的散笔小篆,有韩天衡的盘曲篆书,当代篆书在走向一条“写意”篆书之路,线条随情感流走,结构随机应变,这样的篆书或草化,或“图画化”,充分展露书法自然本真的一面。但我们看过弓彦涛篆书后,觉得在这些大家的书风之外,弓彦涛小篆开辟了另一片崭新的疆土。著名画家梅谷为弓彦涛篆书命名为“弓彦涛蚯蚓体小篆”,在弓彦涛创作的《心经》《孝经》《千字文》和60米长《中华字经》等巨幅长卷小篆作品中,用笔追求一种纯净和精美,让人感觉到大美的存在。起笔尖如蚯蚓泥行,在线条尾部形成尖而圆润之感,这种笔法用笔平润、笔线光洁、结构对称。历史上取法同时代书家的现象并不少见,如王献之取法王羲之,赵之谦取法邓石如,齐白石取法吴昌硕,关键是吸取的东西必须有自我创建的东西居中统帅之。从弓彦涛的篆书中可看出有赵孟頫和邓石如书风的吸收、改造和创新,进而从传神到妙悟,通过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展现出深层的生命力和激情。
在弓彦涛展现出此次艺术盛宴之前,他已牛刀初试,完成了山东、河南书法艺术之旅,所到之处,收藏者有之,拜师者有之,无不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神奇魅力。弓彦涛是如何实现了由公务员向书法家的华丽转身的?弓彦涛不是一夜间炼成诗人与书法家的,他5岁时,知识分子的父亲被打成右派英年早逝,他度过了不幸的童年。弓彦涛自幼离开家乡落户临汾,走进校园的他便刻苦读书,知识给他带来了欢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书法启迪了追寻美的理想,伴随着他一起成长。在教育战线工作后,弓彦涛从小学教师到山西师大教员,教书育人27载,冗务繁忙之际仍倾情翰墨,不离临池之乐。在转任尧庙文化管理处主任之后,他仍不遗余力“上下求索”。弓彦涛醉心于临池历代名家书帖,他少临全帖,而是从最美的一字一点一划中领会古人艺术之精髓。王羲之《兰亭序》千变万化的“之”字、赵佶婀娜多姿的三点水、邓石如线条优美的篆书、启功苍劲力拔的横竖笔,都是他习书的先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习字,长年坚持不懈,几乎达到忘我的地步,春秋更迭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弓彦涛的诗或许泄露了他跋涉书法艺术高峰的艰辛和执著:
“下楼脚步屏气轻,只怕惊邻梦中醒。
一弯月牙空中挂,树上栖鸟咋不鸣?”
“用笔百支突,宣纸千张连。
只见万字出,不觉又一年。”弓彦涛先后获得“中新杯”国际书法大赛特邀奖第一名,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纪念康有为逝世八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等金奖,被中新艺术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授予“中国当代百名爱国书画家”和“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等称号。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浓缩着中华艺术审美精义,承载着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人格、人性的展现;是学问、人生道德境界的升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写尽三江水也只能算得上有技术的写匠,不可称为书法家。书法家必须由技入道、入道成艺。弓彦涛一生追求书法艺术,正是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尧文化,追寻中国文化的人文品格、艺术精神、审美高度和文化价值,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的历史性进程。弓彦涛书法创作中不光是“写字”,更在“写心”、“写志”,“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语)。他在传统的诗文中浸淫多年,他的诗歌让他的作品漫逸着一种诗意、张扬着一种传统文化精神。
弓彦涛具备了一个书法家的综合条件,才情和学识修养兼备,他在书途上会以一个文化人的担当与责任,与时俱进,不负将来,书写更加绚烂的人生。沉沙 文/图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