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领导干部好作风,服务群众很贴心”……在曲沃县农村走访,这些朴实通俗的顺口溜在群众中传唱,村民们绽放的笑脸、和气的语调,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和向往。今年以来,曲沃县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强化乡村服务、倡导移风易俗等工作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村村有“看点”,庄庄有特色,处处皆画卷,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从涣散党支部到网格式服务
曲沃县高显镇太许村是2019年由下太许、南太许、张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一个新村,合并前3个村党支部都被列为软弱涣散组织,人心不齐,战斗力不强。
对好“症”,才能下好“药”。今年5月,曲沃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县人社局高显镇劳动保障所干部孙彦斌被委派到太许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新的两委班子,给这个村“会诊”,针对软弱涣散开“药方”。
近3个月来,太许村开展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创新实施了党员网格式服务,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全村被划分为3个一级网格,9个二级网格,25名服务能力强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致富带头人、老干部作为网格员,加入文明促进队、法治保障队和志愿服务队,当起了“宣传员”“信息员”和“服务员”,宣传政策法规、倡导文明新风、调解矛盾纠纷,以党员率先融合推动村庄融合。
党员原福有今年60岁出头,是一名退伍军人,担任村网格员以来,发挥自己曾是工程兵的优势和特长为村民办好事。进入雨季,南高北低的地势导致雨水大量流向村北的居民区,土地和道路被淹被浸现象严重,既影响出行,又造成安全隐患。根据村委安排,原福有入户与村民沟通,号召大家共同出工出力挖渠修路。原福有进村入户没几天,沿路村民就达成一致意见,纷纷出力出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村里的水泥厂提供水泥盖板,一条水泥盖板路即将呈现。
孙彦斌说,农村工作事无巨细,村民需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才能信任党支部。实施党员网格式服务以来,大到煤改气、排水、修路,小到庭院卫生、邻里不和……网格员都出面了解、协调、解决,大家对党支部的信任越来越强,村民“和”了,发展就快了。
从“跑断腿磨破嘴”到有事摆到桌面上
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让乡村治理和服务“无死角”,已成为每个村的努力方向。
过去在曲沃县史村镇张范村,通知大事小情、村民反映意见等,主要靠人来回跑,即便用大喇叭广播,也不敢确保每个人都听得到、听明白,村民“跑断了腿”,村干部“磨破了嘴”。如今,建了两个微信群,一个党员群,一个村民群,发布信息、讨论事情有了新阵地,有事摆到了桌面上。
按照县里的要求,各村成立“一部、两会、三队”,“一部”就是党支部,“两会”就是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三队”就是法治保障队、文明促进队和志愿服务队。
“一部就是组织部,两会就是人大和政协,法治保障队就是公检法,文明促进队就是宣传部,志愿服务队就是工青妇,”张范村党支部书记王宇飞形象地说,“大事小情都摆到桌面上说,真正束缚了‘小微权力’,矛盾和误会少了很多。”
村民田立家住在村里原来的主路边,路旁有镇政府栽植的一棵树,村里的主路改道后,田立家就以影响采光和出行为由想要连根刨掉这棵树,村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召开百姓议事会,经过协商形成决议,每年由村里“能人”修剪,既不影响村民采光,又可保护绿化,田立家也心服口服。
村干部说,“一部、两会、三队”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其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的效果非常好。发挥村里“能人、好人、众人”的作用,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议成事办成事,实现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又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地里刨食”到向传统文化借力
“景区建在我家门口了,游客都说我们是住在诗歌里!”在北董乡,随便和村民聊几句,就会听到他们这样自豪地表达。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唐风》,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北董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南林交、北林交、明德等3个村文化和资源优势,以反映“诗经文化”为主题,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了诗经故里田园综合体景区,还原了《诗经·唐风》里的风土人情,再现了晋国围场御苑的山水景色,走出了一条文旅、农旅、乡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并且通过旅游+生态+交通,把景区建在群众家门口,新增绿地9.6万平方米,旧屋改造28栋,新建公厕5座,硬化道路7.8公里,逐步实现了“景中有村、村中有景”,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3个村成立了诗经故里党支部,建设了诗经故里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明德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德服人,以贤聚人,以文化人,真正搭建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实现了共谋共促共治共享。
乡村平,天下安。乡村治理催生出“蝶变效应”。我们看到,群众气理顺了,干劲更足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了!
记者 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