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正是大同黄花盛开和丰收的季节。“大同黄花,忘忧云州”8个红色大字,耸立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微风吹过,花香阵阵,足足有半人高的万亩黄花一眼望不到头,与久负盛名的“大同蓝”相得益彰。游客徜徉花海翩翩起舞,尽情拍照,形成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
就在黄花田边,新鲜出炉的黄花干菜、黄花酱、黄花饮品、黄花面膜等相关产品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好奇。大家纷纷说:“不仅把黄花的美拍下来,还要把黄花的营养带回家。”
如此受欢迎的可食、可观、可饮、可用、可药的大同黄花,究竟是朵什么花?有着600多年的种植历史的黄花,又是如何变成大同另一张响当当的新名片,怎样成为带动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致富花”?
本土黄花大户变成“小小户”
谢文最早成为黄花种植户
一株忘忧草,万户乐眉梢。
年近七旬的谢文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村民,也是当地最早种植黄花的农户。“要向土地要东西,就得靠劳动。”秉着这样的信念,在村里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指导下,谢文从2011年开始种植黄花。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在行情最好的时候,黄花给我们家带来将近5万块钱的年收入。”谢文高兴地讲起他与黄花的故事。
现如今,谢文一家早已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黄花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帮我们脱了贫,最大的改变是解决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谢文说道,“现在三个孩子个个都有出息。两个女儿一个做了医生,一个当了护士,小儿子也娶上了媳妇,盖了新房,贷款买了车。”
从不到6亩地的尝试,到拥有16亩金灿灿的黄花田园,谢文一家的幸福日子真是比蜜甜。
与过去种玉米的收入相比,种一亩黄花相当于种10亩玉米。当地老百姓都说“种黄花就是种黄金”。从自家土地长出近30元一斤的黄花,是村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以前我是村里的黄花大户,现在只算是‘小小户’。”谢文笑呵呵地说。在云州区,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下榆涧村志海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旗,最初带领51户成员一起种黄花。种植、生产、加工、管理、销售……合作社的黄花产业越做越大,杨旗忙得不亦乐乎,还培养出一大批黄花大户。“现在社里的村民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在城里买了房,已经各立门户闯天下去啦!”杨旗骄傲地说。
“今年我们的黄花销售目标是1800吨!”这是杨旗所在的合作社立下的“小目标”。
外来“和尚”念起黄花产业经
云州黄花基地成为一道风景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背靠着火山群,这里土质肥厚,水源充足,富硒土壤给予大同黄花丰富的营养物质。角长肉厚,线条粗壮,肥硕整齐,油性大,营养价值高,品质极佳。
黄花盛开,清风自来。来自安徽合肥的大同花倾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飞,对全国所有黄花产区进行比较之后,通过招商引资,黄飞选择在大同云州区开启自己的黄花创业梦。
除了先天优势,后天营养也必须跟上。一直以来,建设高标准黄花农田是云州区的目标。出政策、给资金,区黄花办公室和黄花协会开启全程保姆式服务:黄花种到哪里,水利设施跟到哪里;新建晾晒场地、开放公共场地;实施“黄花贷”,解决资金问题;为黄花上保险,缓解种植户后顾之忧……从“不敢种”,到现在“抢着种”,村民人人都想尝尝小黄花带来的甜头。
为了提升黄花干菜产品的品质,花倾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临时雇佣150余名村民进行传统晾晒的同时,在黄花种植基地建成2台全自动生产线,日加工鲜菜可达8万斤。不仅如此,基地旁还配备了500吨存储量的冷库,将刚刚采摘好的新鲜黄花第一时间加工、存储,将最新鲜的黄花以最快的速度摆上全国的餐桌。这样一来,完整的黄花产业生产链又带动了当地稳定就业近百人,让更多村民都加入到小黄花的大产业中。
17万亩黄花地盛开“致富花”
黄花产业惠及当地百姓
经过10年的努力,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2万亩,发展到17万亩,产值达7亿元,形成1个2万亩、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培育龙头企业14家,打造国家级品牌8个,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2019年,“大同黄花”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在黄花种植基地周围,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吉家庄旅游小镇……与黄花相关的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也正在云州区的田间地头,如雨后春笋般茁壮生长。
如果要问,这脱贫故事里能让大同忘忧、让百姓致富的小黄花究竟是朵什么花?它一定是小康路上最美的那朵希望之花。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