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浩淼厚重的历史长卷,一脉隆峻绵亘的中镇霍山,一条川流不息的古老汾河,一座朝气蓬勃的美丽城市……
因为工作的缘故,到霍州不止一次了,但霍州这个地方对我的震撼,却是一次比一次强烈。2012年秋,“中镇霍山·华夏州署”第七届文化旅游月期间,有幸参加了霍州市举办的“霍山文化研讨会”活动,我对霍州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和认知,深深地为霍州所取得的巨大变化而惊奇和感动。
来到霍州,不能不看霍山。霍山,一名太岳山,号“中镇”,位居“五岳五镇”中国古代十大名山之中。绵亘贯穿霍州东部,被历代帝王尊为“总领海内名山”之“太岳”。《帝王世纪》载:颛臾画九州,冀为九州之首。《霍州志》载:九州皆有山,必以其魁硕伟杰者为镇,谓其能蒸云泄雨,障敌固围,系民望而安地德也。可见,九州中,冀州最大;五镇中,霍山最雄。霍山东至安泽,南接洪洞,北至灵石,东西各约70里,南北袤约150里,巍峨隆裕,深厚广博。主峰五龙壑2054米,在霍州七里峪域内。一眼望去,至为高峻,群山拱拥,逶迤绵亘,使人产生至高、至大、至美、至尊的感觉。
霍山莽莽苍苍,从南到北可分三大景区:南为陶唐峪,中为悬泉山,北为七里峪,由山而谷,由谷而山,处处显峰,时时美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七里峪。这里有漫漫的林海,有广袤的草甸,有十里深谷,有百丈危崖,有飞瀑流云,有珍禽异兽,素享“天然氧吧、华北绿肺”之美誉,是人们休闲避暑的清凉胜地。遗憾的是,其巨大的旅游价值一直未被开发出来。
我们一行人来到七里峪山口,顿觉眼前一亮。只见山门牌坊、镇山广场、中镇门、镇山坛等入口片区建筑以及三眼窑红色教育基地均已拔地而起,数十公里旅游路已硬化拓宽,远山近谷盛装一新,已非昔比。陪同的霍州市委书记陈纲同志介绍,去年以来,为克服资金短缺的“瓶颈”,霍州市和霍煤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计划投资16个亿,对七里峪进行梯次开发,目前已完成2亿元的投资。
以前的霍州,是个能源工业城市,以煤炭生产为支柱产业曾经闻名一时。但“一煤独大”的生产格局也给霍州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一连串问题。2011年,霍州被确定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转型发展是霍州发展的唯一出路,必须走好“产业接替、生态建设、民生改善”这三步棋。这是霍州市领导层的决策,也是他们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开发旅游产业就是霍州实施产业接替战略的一大举措。在霍州市打出的两张旅游王牌中,七里峪是一张,霍州署是另一张。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始建于隋唐,现存古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建造,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建筑雄伟,结构独特,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体系。其中,霍州署的历史最为悠久,元代建造的大堂比故宫还要早一百多年。
霍州署在建筑风格和匾联艺术方面都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官文化的内涵。我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曾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霍州署从牌坊、谯楼、丹墀,到州署的仪门、喜门、绝门、甬道、月台、抱厦、大堂、二堂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州级官衙遗存,其建筑和布局张扬了官衙所承袭的神权、皇权的尊贵和威严。州署内珍藏着许多辞彩华美、寓意深邃的匾联。这种集书法、雕刻、诗词为一体,长久悬挂于厅堂楼阁,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匾额与楹联,已成为古人抒怀、寄情、铭志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一则著名的官箴曾被朱镕基总理极力推崇。那是时任霍州的学正曹端,在其学生西安府同知郭晟上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时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一席话后来被浓缩为“公生明”、“廉生威”广泛流传。几年来,霍州市相继投资几千万元对霍州署进行了保护修缮,今年又依托霍州署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投资数百万元建立了廉政文化馆,致力打造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陈纲告诉我,在培养新兴接替产业这一块,去年以来,霍州市还相继完成了国电关小上大项目、建设了50亿非煤产业园区、天然气综合液化、西张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等转型项目,启动了霍州署文化产业园区、联源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等项目。这无疑为霍州经济持续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势能。
一路走,一路看,一步一层天。午饭后,我们来到永和生态公园。此刻艳阳高照,湛蓝的天空明净如洗,山上葱茏的草木披上了缤纷的彩妆,公园内热闹无比,打球、散步、跳舞者怡然自得。闲聊中得知,这几年,霍州市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自2008年开始,下猛药、出重拳,取缔了二百多座土小企业,治理了矸石山,将霍州的二级天数由原来的78天一下提升到了330天。接着又建设了中镇文化广场,结束了霍州建市二十年没有广场的历史;建设了永和公园,把昔日的乱坟岗改造成了生态休闲佳境。今年还相继建设了永和公园二期采摘园工程和中镇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在“四城联创”活动的推动下,霍州的生态环境建设持久而深入。随着霍东大道的开通、热电联产的实施、天然气的输入、霍东新区的建设,霍州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实现了很大的提升。如今的霍州,已彻底甩掉了压于头上的“黑帽子”,揽括了中国绿色名市、蓝天碧水先进市、省级卫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民生是执政之本。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民众的生活状况是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正如他们的领导者说,改善民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让老百姓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具体讲,就是要从原来“有饭吃、有医看、有学上、有事干、有人管”的“五有”标准,到现在实施的“吃好饭、看好医、上好学、就好业、居好家”的“五好”目标。霍州在这方面可说是不遗余力,不断加力,民生支出连年达到财政总支出的65%以上。对四类困难家庭学生、农村80岁以上老人的固定救助,霍州首开全省先河,连续四年举办爱心助学大会,已累计救助困难学生8600名,捐赠助学款物900余万元。在霍州,每一个市级领导都包有一个孤儿或特困学生。用陈纲的话说:“我们不仅要让每一个霍州籍的学生上得起学,还要让每一个学生上得完学,上得好学。”提起捐助时那催人泪下的场景,陪同的霍州干部仍激动不已。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