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新疆工作的陕北人。2011年6月29日在乌鲁木齐参加“当代华文亲情、爱情散文颁奖仪式”时与山西作家黎明先生相识。黄河两岸相近的地方口语给了我们浓浓的亲近感,在这异地他乡见到先生犹如见到故乡人一般的亲切,言谈中共同的理念在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没有去过汾西,自从认识了黎明先生,我们很投缘,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自从认识了黎明先生后我开始读先生的作品,是先生的作品将我带入汾西大地,开始对汾西产生了向往,并经常关注汾西大地上可歌可泣的人物,关注着汾西的人文景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风貌。
黎明先生是汾西大地一位优秀的作家,我相信汾西这片土地是养育本土优秀作家的摇篮。汾西这片土地很神奇,只有神奇才会给作家无数希望与幻想;汾西山川大地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一位作家对生养他的土地充满无限的依恋,不断地用智慧之笔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不止。
我喜欢这位汾西大地上的耕者,在我拜读先生的作品之后,感觉先生多数作品与汾西大地人文历史有关,每一个动人故事背后都有一群汾西婆姨汉子在生活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即便是儿时琐碎的事件在黎明笔下也会演化为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如淘气的男孩与吝啬的《姑母》之间有趣的故事,还有反映人间真善美的作品《柳月的故事》,即便是玉顺对不起柳月,“柳月得知抛弃负心汉患了癌症,包着20万现金去救他”,在读者看来应该以悲剧色彩结束的小说,读着、读着突然发现人物结局有了新的转机,一种沉重的心情最终得到释放。不由让人想起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在汾西大地上,黎明先生的作品总会演绎出一曲曲欢快而甜美的乡村歌谣。
孟黎明先生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在发表,我看过他的《血魂》《寒夜》,也看过他的《春之韵》等许多我仿佛看到他行走在乡间山川田野时而高歌,时而低吟。黎明先生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像一位耕者总是活跃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为家乡播种着阳光的种子。
在我读了数篇先生的文学作品后,感受到先生乐观通达的气质,一种使命感迫使这位作家无情地揭露暴发户的贪婪、自私的腐败现象。在揭露丑陋现象的同时,先生总是饱含热情歌颂真善美,给读者带来美好想象。在先生笔下《骚动的山庄》因为有黑娃等一大批充满正义感的汉子们与邪恶势力在做顽强的斗争,先生相信我们的天空更蓝,山川会更加秀美。
黎明先生发表了很多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作品,如《柳家沟的变迁》《姑母》让我感受到汾西大地简直是出美好事物的地方。黎明先生是汾西大地上的寻宝人,以他睿智的目光不断挖掘深藏在汾西大地的历史。在一般人看来一座古刹,一座远古的建筑,是没有生命的。但在黎明先生眼里,每一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书籍。他会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让古老的建筑变得鲜活起来。
黎明先生在瓦家沟行走着,他了解了许多有关博济寺发生的事件,在思考中,对远去的被人们忘却的历史碎片进行梳理,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写下了《古刹枪声》。
在写《古刹枪声》之前,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要写发生在临汾大地上昔日爱国抗日志士的事迹。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又非常艰苦的劳动,在动笔前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走访许多历史的见证人。黎明先生很有把握地说:这些资料已经在他脑海里反复酝酿了很久,如果不将这段历史写出来,再过若干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将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我非常理解黎明先生的想法,我预计写一部历史小说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不久,先生打来电话说:《古刹枪声》已经完稿了,三十多万字,不到三个月完成,这一消息很突然,让我觉得非常吃惊,这不是创作简直是在拼命。
我开始在电脑上接收先生的原稿,对我而言,读原稿是先生对我最大的信任。在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从瓦家沟博济寺古刹一声清脆的枪声开始,一位叫做海渗的方丈进入我的视野,瓦家沟的村民将博济寺当做他们的避难所,海渗方丈成为村民尊敬和信任的主事人;随着小说的逐渐展开,薛元林、郭来喜、刘茂茂等热血抗日爱国人士的人格也逐渐鲜活起来;小说读到第十四回,又一个鲜活的人物跃出汾西大地,那就是白雪。
故事成功地从僧值觉敏与白雪的爱情故事展开延伸到更旷日持久的抗战历程。
《古刹枪声》在语言上,不少地方采用了浓厚的家乡方言,我一路倾听着一群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汾西汉子用浓浓的乡音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刻,汾西大地上的汉子们,无论是寺庙的和尚还是普通的庄稼人包括郎中都会挺起民族的脊梁,义无反顾地直接或间接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列。
《古刹枪声》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海渗方丈,我喜欢这位出家人的性格。在我的印象里,出家人总是以慈悲为怀,与世无争,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这位方丈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躯体换来了众多人的生命,这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当然我更喜欢郭来喜、刘茂茂这群民族硬汉子,在小说里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在民族需要他们挑起抗日的重任时,他们义无反顾完全是一群热血男儿,他们会抛弃自己的小家,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是一些普通人,但做着不普通的事。
在小说的第十四章有一位叫做白雪的姑娘,当她以“决计无论如何必须要到瓦家沟博济寺一趟“的想法开始,小说成功刻画了小和尚与白雪的爱情故事,也巧妙地抒写着白雪失恋后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毅然决然奔赴延安根据地的一系列曲折动人故事。
追求完美始终是黎明先生追求的目标。
在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后,先生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我写下了如下看法:《古刹枪声》故事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吕梁山麓汾西县“瓦家沟博济寺”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热情讴歌了汾西儿女为民族独立解放甘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作者巧妙运用地方方言,详细介绍了汾西古朴的民风民俗,使读者对这块红色革命老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由衷的敬仰。我深信《古刹枪声》会打动每一位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热心读者,我更相信这一部作品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我还相信一部好的作品只有置身于我们民族灵魂里,才会不朽!2012年5月《古刹枪声》与读者见面了。
黎明先生从最炽热的夏天一直忙碌到秋天。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据说2013年《古刹枪声》小说将要搬上电影屏幕,我为黎明先生的办事效率感到吃惊和震撼。
近来又听说黎明先生在酝酿新作品,我佩服先生一如既往的勤奋,我在遥远的新疆边陲再次祝先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为汾西、为全国读者奉献出更动人的作品,为神州大地增添光彩。
杨涵茗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