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对电影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出生的吕梁山村,村子里的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是电影迷。只要听说周围十里八乡的哪个村子有电影放映,姑娘小伙们都会匆匆吃过晚饭,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前去观看,放映电影的村子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晚最热闹的地方!只要有电影,肯定就有最具耐心的观众。无论电影开映的时间怎么推迟,人们总是毫无怨言地坐在清冷的夜风中,一边闲谈等待,一边眼巴巴地望着那白色的银幕,耐心地等待着电影开映。儿时的我,只要有电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总要与玩伴一起,跟着村里的大哥大姐,场场都去露天电影院,反正就是一个字“看”。
儿时看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战争题材。印象最深的是《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电影,虽然已经看过三十多年了,但电影里的一些精彩细节,还深深地印在记忆中。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才能看到一些引进的外国优秀电影,如印度电影《流浪者》、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日本电影《追捕》等等。国产电影自然则是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为主。这些外国优秀影片,为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一代人,洞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开阔了眼界,使我们逐步领略到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学艺术。
八大样板戏则让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一代人,逐步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也正是露天电影,把我引进了文学艺术的殿堂,使我受益匪浅,至今难以释怀。
1979年秋天,我走出吕梁深山迈入大学校园。每个周末,学校总会在篮球场安排一场露天电影,我从《柳堡的故事》、《庐山恋》,明白出爱情的真谛;从《霓虹灯下的哨兵》、《勇敢的人们》,读懂了做人的道理;从《新来的县委书记》、《法庭内外》,领悟到为官的责任……进入新世纪,各种电影院遍布我国城乡,然而,儿时因为占据不到好位置,不得不跑到银幕背面观看露天电影的那种味道、那份感觉、那般心情,却再也难以找回。承载着我儿时温馨的记忆,占据着我整个身心,苍穹之下,清凉夏夜,千百个农家人乐呵呵喜洋洋围看的露天电影已经渐行渐远,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身居繁华都市之中的我,也只能偶尔听着“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的旋律,随着歌手郁冬一曲《露天电影院》懒散的歌声,去怀念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的那份纯真和快乐,并以此了却难以割舍的露天电影情结,重温露天电影的那种曾经的特别乐趣,剪裁那曾经流逝的美好时光,好好去珍藏。
张记福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