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腊月

2013-01-18 09:57: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火芯燎燃着这个月份,麦曲酒的气息染醉了这个月份,农家把一年四季的企盼和期待都浓缩在这个月份。

腊月初八,是庄户人家迎来的头一个年节——“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有烧煮“腊八粥”的传统,摆供桌、设香案、祭祀祖先,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在所有的粥食中,乡下孩子最盼最恋的便是香喷喷的腊八粥,这一天,大人们从天蒙蒙亮就忙碌起来,因为做腊八粥要很多种食料,吃起来滑爽爽,筋道道,平实热切,舒贴滋润,乐得孩子们咂着嘴巴直喊:“还要!还要!”吃了腊八粥,姑娘嫂子们就开始争晴天、抢太阳地“洗年”了,村前池塘港湾里,笑声、叫声,惊得鹅鸭扑棱,鱼儿欢蹦,红被子、绿床单、花衣服,把一塘清水染得姹紫嫣红。汉子们见“堂客”忙得两脚不沾地,也不好意思地挂开麻将,挽高袖口扫“扬尘”,一把扫帚绑在竹竿上,“刷刷刷”扫去墙角的蛛网和隔年的灰尘。

外出打工的姑娘小伙鸟儿归巢般拎着大包小包纷纷回来了,有染了红头发的,有贴了假睫毛的,有走进村口炫耀地掏出手机呼朋唤友的,到家了,老人们喜滋滋地清点孩子们从外地带回的年货,一边数落孩子们大手大脚乱花钱,一边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不是么,东家有北京烤鸭,西家有金华火腿,前屋有海南的荔枝,后屋有山东的蜜枣……你捧一捧送到张家,他捧一捧送到李屋,腊月的情意传递到家家户户。

最忙碌最热闹的要数那些抢在年前娶亲办喜事的人家,从粮店借来油布支起大帐篷,电灯牵到大门外,酒桌摆了一长溜,茶盅里盛满了喜悦。办喜酒的大锅大灶日夜火苗乱蹿,热气腾腾。油腻腻的胖厨师一边乐颠颠地办菜,一边把油炸丸子往小伢兜里塞,那个喜呀乐呀,储满了脸上的沟渠。待到迎亲的花轿进村时,姑娘们扔下手中的洗衣肥皂,嫂子们解下腰间的围裙,一阵风地跑呀乐呀看新娘,小伙子们闹新房出新招,插上话筒唱卡拉OK:来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

当然,腊月也有“没事偷着乐”的闲人,那些准老人,在檐下摆开象棋,浴着暖融融的冬阳,有滋有味地拱卒、跳马。

一声断喝:“重炮将军!”脸上顿时洋溢着一种成就感;对方一愣,堆起憨笑恳求悔棋,于是乐不可支地接过递来的香烟,又有了一种智大于斯的享受。难怪人说腊月下棋犹如品味年酒,那个悠然,那个舒坦,那个丰年万事足的惬意,惟腊月的气候方能酿出这样特有的滋味。跨过腊月二十的门坎,连牙牙学语的小伢也唱起“年谣”:“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手提笔;二十八,宰鸡鸭;二十九,样样有……”随着除夕夜钟声响起,腊月便悄悄地走过去了。

腊月,你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腊月,留给人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多少美妙的憧憬!

      姜子谦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露天电影回味

下一篇: 故乡的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