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岁月的脚步,清明又不期而至。多愁善感的上苍轻轻地挥洒下微微细雨,清新的空气里,草长莺飞的田野里,到处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大概是一个最特别的节气了。
追溯清明的由来,缘自春秋时,晋献公次子重耳因宫廷内祸而出逃,流亡的随臣介子推忠心侍君,始终不离不弃。在重耳饥寒交迫性命攸关时,他甚至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救了重耳。重耳登基继位为晋文公后,一身正气的介子推不肯见君邀功,悄然携母隐居深山。晋文公情急之下放火烧山逼其出来,最终见到的却是介子推的一堆白骨和一片残破的衣襟,上面用血书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此后,晋文公把血襟常藏于衣袖中,作为执政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警,励精图治,最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那一天是那一年冬至后的108天,痛彻心扉的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就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古代的帝王将相又将这一天定为“基祭”日,民间也依此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滴滴岁月滑落的眼泪,带着天堂独有的色彩。“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静默地走在这清明小路上的,不只有我,还有千年以前的诗人。
或许是天空飘摇的丝丝细雨,让诗人杜牧想起了自己有志难酬的一生,或许是群山碧翠,杏花如雪的景色,让他忆起了已逝的亲朋好友……这断绝人烟的小径,勾起了杜牧怀才不遇的愤懑。心境凄迷纷乱中,他想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才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绝句!
远古的美诗,穿越千山万水而来,心底深处的弦,也被深深拨动……冬去春来,岁月如风一般,不定、不羁,悲情地送走了这些散落在凡间的幻境,一切都成历史车辙下的印痕。如今的阡陌小道上,已没有了那个霸王重耳,没有了那个寻酒的杜牧,也没有了那个遥指杏花村的小牧童。有的,只是同样在这清明的细雨中,祭奠已逝故人的人。
这或许就是祖先为什么要把这原本草长莺飞,踏青赏春的节气,赋予了这样一个严肃而伤感内涵的缘由!
像是前世未流尽的青泪,年年春风化雨的清明,让那些弥留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重新呈现;年年思绪飘扬的清明,让那些在我们生命中,陪伴我们曾经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岁月在这个春雨中重新摇曳!姚阿林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