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

2013-04-04 09:06: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清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现象,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谓之世之清明。《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如《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不是指清明节,而是对社会清洁廉明的赞誉。二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天气变暖,草木萌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农村开始春耕播种,即将进入农忙季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临汾一带也流传着:“清明兰,谷雨花,上回坟来种倭瓜”、“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清明作为一个重要节气,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相当重要,一直被国人所重视。战国时就有“墓祭”,到唐朝开始盛行,并被正式定为制度确定下来。每当清明节,无论官员仕庶,即使千里之外还要回乡上坟拜墓,烧香焚纸,焚金银冥资,挂纸钱,插纸蟠,竭墓展礼,并加封以固,以示不忘祖恩,后继有人,香火不断。
    一方水土一方人,十里风俗不一般。清明上坟各地有各地的习惯。临汾的风俗一般讲究清明之前上坟。清明的前一天,为鼓手乐人上坟;清明前二天,上旧坟(即超过一年的坟墓);清明前三天,上新坟(即一年内新葬之坟)。清明则为上坟的最后一天,可以添加土封。
    说到清明节,自然要提到寒食节。寒食节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但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贤臣介子推而设。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要把君位传给妃子骊姬生养之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申生之弟重耳为免遭株连,便带领介子推等一帮大臣逃离晋国。路上重耳因饥饿昏倒在路旁,口中喃喃念叨:“重耳一死事小,唯恐将来晋国百姓遭难。”跟随左右的介子推想到重耳苦难中还心系百姓,应当尽力相辅。于是跑到背静之处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当重耳得知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后,顿时泪流满面,并折箭为誓说:“他日复国,定报大恩,如有食言,当如此箭!”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行赏有功之臣,却把介子推遗忘了。重耳醒悟后,心怀惭愧,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介子推不来,重耳只好亲自去请,可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不想山高林密,找不见介子推,有人献计后,下令烧山,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烈火熄灭,山林尽秃,还不见介子推出来,最后找到时,只见被烧死的介子推背着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大树上死去了。重耳跪拜后放生大哭,遂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上,并立祠祭祀,改绵山为“介山”,还号令全国,规定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那天(三月初五,清明的前一天),全国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但事实究竟如何?最近周文浩先生写了一篇“介子推轶事探讨”,对寒食节提出异议。认为历史上并无晋文公烧绵山一事;寒食节乃一民俗节,起源于钻燧取火的旧事遗风,并非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及母亲是正常死亡,不是为“守志”而被焚死;将介子推与介休县、寒食节等联系在一起,是后人的改装。孰是孰非,还待后人评说。
    现在,清明祭祀上坟国家规定有假日了。随着清明祭祀,利用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敬献花束、花圈,并组织青少年为烈士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清明节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富有重大意义。
    伴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在这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美好季节,又正是人们踏青和放风筝、“荡秋千”的最好时候。陈毅同志在《昆明游西山》一诗中记载:“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把人们清明踏青、春游的盛况生动地描绘出来。“踏青”,既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又可释放心情,强健体魄,还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放风筝”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既能消除人们劳作后的疲劳,又能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是赏心乐事之举。“荡秋千”不但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而且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锻炼大脑平衡的功能,老少咸宜,健身健脑。王三星

责任编辑:高卓然

上一篇: 春风化雨又清明

下一篇: 一生执教一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