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而“衣”则是排在首位的。从儿时起穿着母亲织的“老土布”走向人生之旅,一直到参加工作乃至进城了,才开始穿各种各样的时兴料子衣服。然而,多少年过去了,充满母亲温馨之情的“老土布”衣服,却久久使我难以忘怀和舍却。正如唐朝花间派诗人韦庄在《赠姬人》中所描绘的那种情景:“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一)
“老土布”是母亲含辛茹苦才织成的。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大部分日子都是与“老土布”有关的活计度过的。先是种棉花摘棉花轧棉花弹棉花,紧接着就是纺棉花。纺棉花是个很有趣却又很劳神的活儿,只见母亲先把弹好的棉花,用一根高粱秸秆儿搓成细长细长的棉花絮子,才开始纺线。
母亲白天是很少有工夫纺线的,大部分是在晚上纺线的。收拾完家务,点上棉油灯,母亲就开始纺线了。只见母亲坐在炕头,盘起腿,一面摇纺车,一面有起有落地绕着纺的线。一个线疙瘩纺好了,再接着纺另一个。一个晚上,母亲能纺好几个线疙瘩呢。母亲纺线并不误哄孩子,她一边纺线,一边唱纺线的小曲儿。伴随着那些小曲儿,我或玩耍,或帮母亲整理纺好的线疙瘩。那时,母亲最喜欢唱的小曲儿是家乡流行的《织包头》:“金包梳,银包梳,我娘教我织包头。
一下织了十八块,城里官儿知道了,要我给他当嫂嫂。
许给我:金砖铺的炕沿儿,银砖垒的锅台儿,白铁打的尿盆儿,青铜弄的暖瓶儿。”等线纺到能织一匹“老土布”的时候,母亲就准备织布。织土布要先浆线,把纺好的线放在一个很大的面盆里,用稀面糊糊浸泡,然后用刷子刷均匀,这叫浆线。再用织布机上的绞车绞起来,绞线时,面盆里要压一块大石头,这样才能把线绞的紧紧的。做这件事,至少得两个人,母亲或请织匠,或请邻居来帮忙。母亲在村里人缘好,大家都愿意帮她。
等把线弄好了,母亲就开始织布。那时,都是几家合用一台织布机。织布机是用老槐木做的,不仅结实耐用,织起布来还稳当。母亲大部分时间是在晚上织布的,白天还要下地帮助父亲干农活。昏暗的油灯下,母亲织布的技术却十分熟练,手里一边穿梭子,脚下一边踏机子,眼明手快的。每当这时候,织房里就会传来一阵阵“咔哒、咔哒”的响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十分悦耳动听。有时母亲高兴了,还回哼上一段小曲儿呢,小曲儿自然哼的还是最流行的《织包头》。
母亲织布的速度很快,十天半月的就把全家需要的“老土布”织好了!那些“老土布”足够家人做衣服被褥鞋袜的了,有时粮食歉收了,还要拿出一些来换粮食吃哩!此情此景,多么像宋代诗人叶茵在《机女叹》里描述的情景:“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二)
儿时,村里人大都穿“老土布”,春夹夏单冬棉袄几乎是那个时候最常见的一道风景线。“老土布”做的衣服虽然没有绫罗绸缎乃至洋料子衣服美观漂亮,然而却很舒坦。这就是我格外喜欢穿母亲缝制的“老土布”衣服的原因。
儿时,穿着露屁股露小鸡儿的衣服,和小伙伴们风里雨里地疯玩,一点儿也不怕弄脏弄烂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便穿上崭新的“老土布”衣裳,风风光光地来到学校。尤其是到了夏天,穿着母亲用白土布做的背心、汗衫,十分合体。开始还有点儿涩巴,时间长了,“老土布”变得柔软光滑,轻飘飘的非常清爽!春、秋、冬三季的衣服,则要经过漂染。母亲就用家里那口铁锅,买来德国青染料,把“老土布”染成黑色的来做衣料。不论做啥衣服,“老土布”都要捶实弄平。母亲就和大姐或二姐,面对面坐在捶布石前,你一下、我一下地捶布,直到把“老土布”捶得实实在在平平整整了才住手!只有捶过的“老土布”,做出来的衣服才整齐美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考上镇里的完小和初中,就是后来在县里五七农业大学读书时,也是穿着母亲做的“老土布”衣服去求学的。衣服穿得时间长了,袖子、屁股和胳膊肘儿就会磨出洞来,母亲就给补上补丁,继续穿。有补丁的衣服虽然很扎眼,但穿着却很舒服。母亲补的补丁很整齐,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喇叭花。眼下一种时尚,不是很流行穿有补丁的服装吗?还没等那衣服不能穿了,母亲已经为我做好了新衣服,那时家里虽然清贫,但母亲总想让我穿得体面一些!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县城参加了工作,时尚的布料多了起来,形形色色的化纤的毛纺的混纺的等等一些叫不出名堂的衣料日新月异,但我还是喜欢穿“老土布”衣服。直到几年后结婚时,我才托朋友从北京买的时兴衣料,做了身婚服!
(三)
中国人之所以对“老土布”情有独钟十分偏爱,大概是与古老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以及悠久的机具有关吧。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适应气候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原料,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巢车、纺车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朝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纺织生产,对后世的纺织工具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作为一种简单的纺纱工具,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纺织品在商周时代的殷墟就出土有丝绳、丝带。汉代的纺织品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魏晋南北朝时,纺织品则以经棉布为主,或许这就是“老土布”开始兴盛起来的时期。隋唐时代,唐王朝官府专门设立织染署,管理纺织印染作坊,丝绸织品尤为发达。宋朝棉织品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开创了“老土布”新纪元。元代纺织品以织全棉最负盛名。明清纺织品以江南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棉、宋棉、织金锦和云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中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老土布”发达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因为她把海南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棉纺织走人寻常百姓家。
每当我穿着“老土布”衣服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那古老纺车的倩影;每当我穿着“老土布”衣服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母亲织布“咔哒、咔哒”的悠扬声……“老土布”情结总是挥之不去招之即来时时刻刻萦绕在心中!(四)我的老家以及我所在的晋南地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是种植棉花和棉纺织业盛名天下的地方。著名劳动模范吴春安在1952年,种的棉花亩产达510.5公斤,创下全国棉花产量之最,因此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褒奖。临纺、侯纺、襄纺等国有纺织企业的棉纺织品畅销国内外,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极大贡献。遍布于家家户户的“老土布”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然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棉花种植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踪无影,曾经兴旺发达的棉纺工业也随之倒闭,“老土布”手工业成了凤毛麟角,只有在个别旅游景点才能看得到!这种现象,与纺织工业和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新材料的出现,花色品种的增多,仿佛一下子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老土布”连同传统的纺织业冲垮了!这当然是一种科技进步和文明发达的表现,尤其是被誉为“会呼吸的绿色环保纤维”竹原纤维产品的问世,不仅为开发新兴纺织产业、提高人民服装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对遏制棉纺织“与吃饭争地”所产生的能源、粮食、资源枯竭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无论如何是不能忘记先人们创造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与先进的纺织业,尤其是大众化的“老土布”的历史功绩的。自从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和“树叶为衣”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纺织品尤其是“老土布”棉织品,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度过了几千年风雨沧桑,是一项宝贵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夏全发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