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我们就想到孔子的一段教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贤。当然,一看到“圣贤”两个字,我们不要觉得它很遥远。什么是圣贤人?做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他做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做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慈悲为怀,给那个行业做出表率来,这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地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儒家的标准是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就好像世间读书,你先读大学,再提升读研究所,再提升就是博士学位了。我们最低的标准是学君子。
我记得在读《论语》时,有关君子跟小人的句子特别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能几十条都有。那些句子都是指导我们,君子是怎么立身处世的。我那个时候念了不少句,可是心态不对,经文很难受益,心态错了,愈读愈堕落。所以心是根本,一个人有成就,一定是他心态对。
如果心态不对,读了这些句子,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傲慢,都是看人家的过失。心态转过来,念“君子”的时候就想到别人,那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做到了。念到“君子喻于义”,我们脑子里都呈现别人的榜样,这叫“见人善,即思齐”;念到“小人喻于利”,马上对照自己:这每一句是讲我的,不是讲别人的。一看,自己确实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在,赶紧随着读这一句话,把这个习气调伏掉。所以一开始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来谈如何以很好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刚刚讲到,首先第一个,学贵立志。君子知道自己这一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天命,就建立了目标,他走的每一步都有方向,很踏实。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干什么,好像每一天就把二十四小时给混过去,用玩乐把它给挥霍掉了。这不能怪年轻人,他从小就没有被引导要有使命。比方说,我们几千年来每一个人在大的家族里面成长,每个人从小就觉得我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很有方向、很有目标。他要去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会鞭策自己好好读书、好好提升,以后有了学问,才能做更大、更有意义的事。
现在家庭缺乏对孩子这样的引导,反而都溺爱孩子,孩子就容易没有志气,没有使命感。 蔡礼旭 主讲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