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2015-02-12 08:34: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说起过年,总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回想起儿时过年,感到很惬意……

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若经常能吃上白面馒头、半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望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不用说赶时髦穿新衣了。

过年,实质上是一种氛围。腊月廿八家家便开始炒花生、葵花子。不过,暂时还不让吃,只有等到正月初一拜年时才可以享用。春节是万家团圆之时,因此,象征着团圆的元子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老家的元子有多种,如:糯米圆子、山芋圆子、挂面圆子等等。其中数挂面圆子最好吃,因为挂面圆子里加有好多肉,经油一炸,既香又嫩,吃了让人还想吃。

到了大年三十,过年的气氛已经是很浓。一大早家家都在忙于贴春联、贴年画。春联绝大多数是红色的,上面写有“吉庆、丰收、有余”之类表达祝福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家家都喜欢在门、窗子、粮囤、衣柜等正面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满门庭。更有趣的是大家还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谐音有“福到”之意,以表达内心期盼“福临门”的殷殷之情。年画,每家都十分注重堂屋正堂画。五六十年代以毛主席像为主,后来渐渐以山水画、寿星画居多。下午,祭祖开始。家家都要准备“年纸”和鞭炮,到祖宗坟地去烧一烧、放一放。不过,送“年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的。按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要求是男孩,即儿子、孙子。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傍晚时吃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吃年夜饭时是一家亲人到的最齐最热闹、家宴中最丰盛的时候。按风俗,如果家里有人因故未能赶上吃年夜饭,要空出座位,摆上碗筷、酒杯。年夜饭上的“年鱼”是不能吃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才能开“戒”,因为鱼谐音“余”,表示“年年有余”之意。吃年夜饭时,碗里的饭是不能吃完的,多少要留点,同样是表达“年年有余”之意。吃完年夜饭,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能有一块钱就算不错了。不过,虽然钱少,但是新钱,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关爱。此后,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要换新衣服了。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嬉笑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家里的电灯不能熄灭,老话讲是图吉利。因此,除夕夜家家都是灯火通明。正月初一的鞭炮从零时开始燃放,家家户户爆竹声声。一声“嘭——啪——”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此后,“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成一片。由于那时的鞭炮工艺不精,因而“哑炮”较多,这便给孩子们提供了捡炮的好机会。小伙伴在漆黑的夜里,打着手电,在放过鞭炮的地上寻找未响的鞭炮,哪家放就往哪家跑,跑了东家又跑西家。有时为了能抢到一个鞭炮,会乱作一团,就这样一直到天亮。

正月初一天刚亮,人们便成群结队拜年。一般是一个家族,按辈份一家一家,一位一位拜的。队伍是自发组织的,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则不断往孩子口袋里装糖果。那年代,别说彩电,就是黑白电视机也没有。因此,看大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舞台是临时搭的,很简陋。演艺人员唱的虽不“字正腔圆”,但看的人却是黑压压的。尤其是老人,有的要提前个把小时来等着,有的甚至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

如今,生活好了,天天都在“过年”。平时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然而,儿时冲着吃穿“盼望等待”过年的感觉却没有了。新年临近,回忆起儿时过年的情景,心底油然而生出浓浓的眷恋。在此之际,由衷地祝福祖国母亲,祝福朋友们新年快乐!         高国春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新年印记

下一篇: 腊月打花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