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内涵丰富的“年文化”成为咱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记忆。
在我国的传统民谚当中有“腊月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的习俗,俗话说,“过了小年蒸馒头”,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近日,市民王女士和朋友们一起蒸起了花样年馍,胡萝卜馍、老雁馍、龙馍……缤纷的色彩,生动的形象,让观者在感叹好看好玩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我们小时候,每次过年,一大家子就会提前准备,蒸年馍、炸馓子、做年夜饭,热热闹闹的。我一直觉得,那才是过年应有的样子。”王女士不无怀念地说。
王女士是60年代生人,在记忆里,每每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过年时最家常的蒸馍了。蒸馍是山西人家过年时重要的主食,自己吃、待客,还要送给亲戚,它的身上聚集着年味和亲情。
王女士坦言蒸年馍是个功夫活,得提前放酵子和面、发面,然后才是做馍、蒸馍,哪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会影响馍出锅后的品质。“那时候,大人们做年馍,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爱跟着学,虽然刚开始做得并不好,但做得久了,这做花样年馍的手艺也算承袭了一二。”说到这些,陷入回忆的王女士开心地笑了。不过,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现在多是小家小户小家庭,过年时,自己做年馍的越来越少了。也正因为这些习俗的流失,让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馍还用来串亲访友。正月里,女儿要给父母送年馍,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回枣山、枣花;春季出嫁的姑娘为父母送面雁;六月麦收后舅舅给外甥送面羊;老人去世时,姑娘要送面猪、面羊、面鸟馍等。 记者 李媛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