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浪滚滚;有诗仙、诗圣、诗佛……星光闪闪。
汾西乃诗之热土。她位于汾河中游西岸,南望百里平阳,东抱中镇霍山;县治近两千年,县城被喻为凤凰城。翻开县志,好诗频现。
有明代侍御张承祚的《汾西行》,“共说西山可寄踪,我来先上最高峰”;有进士侯七乘的《郭无二顷平》,有清道光年间在汾西任教谕官后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的窦奉家的《汾西赴平阳途中作》,还有清代进士民国六年在汾西任知事的吴均的《除夕感怀》等等。“好风好雨曾过眼,新月新年又到头”等佳句,久传不绝。总之,此邑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结社唱和,切磋诗艺,十分活跃。民国时期的“古园诗社”涌现出马向午、王体仁、郭兴唐等一大批诗人,诗作纷呈,诗话频传。
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传承国学,弘扬国粹。时代的洪流使后学接踵而至,方兴未艾。一批诗词爱好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发大雅之声,和新唱之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高擎诗旌联旗,遂使县诗联协会成立。作为创作阵地的诗刊,在吟咏中也应运而生,命名为《九龙泉》。
《九龙泉》试设十个栏目,以期成为汾西诗的心房、联的楹柱;当代生活的万花筒、艺术的三节鞭。她将秉承“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放眼未来,繁荣创作”的宗旨,全面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正能量,迎接新挑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首期《九龙泉》终于以蹒跚步履、羞涩面容与读者见面了!全体编创人员有信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倾耳城乡,纵情生活,扬眉网络,凝心艺术”,让《九龙泉》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风采、沟坝地的层次、清代民居的结构、威风锣鼓的节奏、青山堆云的高度、无绳角粽的雅致,走出幼稚,走向成熟;走出汾西,走向世界!
作者: 郭奇珍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春天的音符 春天的涛声
下一篇: 畅想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