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村文化陈列馆的东侧有一座民居,门外挂有一个牌子写着“第1号院”,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这座院落大概是刚从居民手里收购回来,还没有对外开放,游客只能看一下他的外围风貌。从外观看这座院子,一色青砖到顶,高大魁梧,气势不凡,最吸引人的是大门楼的建筑风格与墙上精美的砖雕。三间门楼坐北向南,前有立柱廊房,木梁结构,青瓦覆顶,东西两墙呈八字形状外伸。在院门两边各有一幅砖雕图案,分别为“松鹤延年”和“福禄寿图”。八字形的墙上有一副砖雕对联,东边刻的上联是“庭中寻杵答”,西边刻的下联是“牗下听鸡谈”,门楣上方的砖雕匾额是“培世泽”。
“培世泽”三字文绉绉的,意思是这座院子要保护恩惠及世世代代的人,两边的对联则反映了一种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要欣赏这幅联的美和其中包含的趣味,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杵”与“牗”。
杵,是古人捣米、捶布的木棒,一般用枣木车旋制成,现在在农村偶尔还能找到。是民间生活经常使用的器具,在襄汾的民间语中把它叫做杵子,过去纺织的棉布在水洗之后由于棉线之间收缩的不均匀,使布面产生皱褶不平,这时农家妇女会把洗过的棉布折叠成整齐的四方状,放在一块称之为捶布石的石头上,用杵子敲打,经过敲打后的棉布就会变得平整。
牗,这个字读有,不读用,就是现在人说的窗户,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也说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牗”“庭中寻杵答,牗下听鸡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农民从地里劳动归来后的悠闲生活情景。这农人坐在庭院倚于窗下歇息,抽一袋烟,喝一碗老妻泡制的枣叶茶,远处隐隐约约的杵声此起彼落如同对答,近处叽叽咕咕的鸡仔仿佛在叙谈着什么。或者农人边抽烟喝茶边和在庭中捶布的妻子诉说着田间的见闻,那捶布的砰砰声掩盖了妻子的回答,他似乎要在这砰砰的捶布声中寻找分辨出妻子说的话,而那牗下笼中的鸡们这时也不安分地咯咯哒咯咯哒地叫个不停,使这农家院子里充满了快活的生命气息。这副联用语奇巧,创意别致,气韵灵动,情趣盎然,可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相媲美。
从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猜想到这座院子的主人,在建造这座房子的时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他可能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他向往陶醉的是恬淡的农家生活。丁村的这位老农想要后人享受到的是他的这座院子,希望这座经过他辛苦努力建造的房屋能庇荫后人给他们遮风挡雨,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下去,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桃花源般生活。
历代农民通过辛勤劳作省吃俭用慢慢积攒下家当,建造一座有砖雕石刻的四合院是不容易的。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木材店里来了一位身背粪筐的农民,穿着破烂的棉袄棉裤,要求买几根木料。店伙计看着老头的模样心想,一个早起捡粪的穷汉,能要多好的木料呢?大概是想盖一间草棚将就着住着避寒,就把他带到一堆弯三扭四的山椽木料前,说是你随便挑选去吧。这个身背粪筐的老头走到又粗又直的松木前,从地上捡起一块土块圈了一堆木料,说我就买这些,请你们给我送到家里。店家认为这老头开玩笑,这老头把背上的粪筐卸下,扒去上面的一层牛粪露出了半框黄澄澄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昔日的汾城一带有民间谚语:“娶媳妇盖厦,经过的害怕”,盖院子建房子花费的资金和消耗的时间足以让主人感到疲劳。
这位诚实憨厚的老农民心里是满意的,他按照自己的思想教育儿孙,这座院子要世代传承下去,并立下家规祖训,后辈人分家不能拆房。这座院子从建造之日起就为后人的幸福平安生活培养奠定了根基惠及历代儿孙,所以在历经三百年时间他的子孙们依然在这里生活繁衍,这院子也就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现在看来主人要用“牗下听鸡谈”的悠闲的农家生活来“培世泽”的愿望基本上达到了。
最后,我还是要感谢丁村那位不知名的秀才,他的“庭中寻杵答,牗下听鸡谈”这副联,实在是写得太妙了,感谢他用简短的十个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三百多年前农人的生活画卷,在今日繁忙紧张的城市生活中阅读到它,给人带来一份清闲的惬意,让人神往。 贾振中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