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仲春,绿风送爽,细雨霏微,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天气。池畔柳檞成行,照影清浅。这里那里,点缀着一簇簇黄花瘦朵,嫩嫩的,翠翠的,衬着静水闲云,树影婆娑,童雅滑轮飞过,哨声伴着讶声,风筝曳着雉尾,满园轻歌曼舞,满园欢歌笑语。
这就是襄汾丁陶文化公园。
这就是我与“练友”早六晚九散步的乐园。
步入丁陶文化公园,北端名曰“丁陶魂”的主雕塑扑进眼帘,上方凌空腾飞的盘龙金光闪闪,底座浮雕为10万年前丁村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栩栩如生,银光灿灿。从10万年前的丁村人到4000多年前的陶寺人,中国源头的先人们特有的睿智创造文明、阐释文明、发展文明,丁陶大地真乃中华文明之源头。丁村与陶寺,穿越时空,天然融合,形成丁陶文化,撑起了华夏文明史的脊梁;丁陶文化,让襄汾走向世界,成为襄汾人民永远的精神支柱。
一块宽厚高大、重达68吨的泰山石巍然屹立于“丁陶魂”主雕塑之北,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题写的“丁陶文化公园”六个红光闪耀的大字深深地镌刻在泰山石之上,也镌刻在丁陶儿女的心里。
广场东西两侧的八根文化龙柱,依次排列,十分壮观。龙柱雕刻精美,因人因事、因物因迹,聚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三法,粗犷、细腻、形象、传神,摄取了丁陶历史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时代亮点,成为前进中历史变革的驿站,展示了丁陶大地英杰辈出、良才济济,辉煌业绩绵延不断:丁村人、击壤歌、春秋强晋、赵盾救孤、张良佐刘、郑光祖朱好古、赵、王、刘、杨巨贾、臧尔心“执教图兴国,事政为扶梓。清时一帝师,翰林两贤臣”。王通“正主庇民主义真,墨香文洞苦修身,贤良争拜文中子,朝野追思立论人”。热情讴歌了龙门书院兴教育人、太平文风孕育贤能英杰之不朽盛事。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说,八根龙柱是一面火红绚烂的旗帜,那真可谓煌煌丁陶气壮山河!
龙柱中间是宽阔壮观的主广场。中央喷泉,一水冲天;时逢音乐响起,水景灯交相辉映,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而遍地的太阳能星光灯,闪闪烁烁,宛若繁星。12生肖镂刻于墨底大理石之上,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天人合一,万象和谐,岂不是象征了丁陶儿女万众一心,开拓创新,赖中流砥柱,铸众志成城,1034平方公里的丁陶大地火树银花、歌舞升平之盛世美景?
景观大道装置的不锈钢景观灯盏盏璀璨;艺术长廊展示的艺术品件件馨香;月牙池畔、蘑菇灯亭、广场灯阵,尽展风姿、各具情态。广场右侧,兰花竞放,鱼潜虾游等各类艺术灯景,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蹁跹。
四君子广场,梅、兰、竹、菊,清姿倩影,情趣雅致;四季广场,春、夏、秋、冬,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春之常在,福泽丁陶。一幅幅缀花绣绿之图,一片片若霓若虹之景,丁陶文化公园,地道的大手笔、人间的大景观矣!
你看——雨滴稀稀落落地漫空飘洒,在这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雨贵如油,葫芦池上浮起轻轻的涟漪,一圈圈轻轻荡起,缓缓舒展,悠悠逝去。但游人的兴致并未因之稍减。散步的、跳舞的、读书的、练唱的、骑车的、打拳的、清水写字的,各色人等,循规蹈矩,自得其乐。学习是保持青春的一大秘诀,“脑子动,人就活”。龙柱下看报的老头儿,花镜挂在鼻尖儿,嘴里喃喃着,像是诵读什么,真起劲儿,看的心头一热。一对对情侣林亭对坐,池畔勾留,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男女青年踩着芳草闲花,笑闹嬉游。
春宵苦短,一眨眼的工夫,夕阳的猩唇已经吻别了地母,四周陷入了沉沉的夜幕笼罩之中。可丁陶公园俨然是座不夜之城,四面八方的人成群成伙地涌向公园,原来是帝尧文化公司正在广电演播大厅演出,有蒲州梆子,有眉户戏曲,连演不衰,热潮迭起;一行行太极拳爱好者随着音乐一招一式尽情演练,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双峰贯耳、海底捞针……那神态、那架式、那表情,让人钦敬喟叹。
斜倚在龙柱基座上凝神遐思:我在春游?梦游乎?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春驻丁陶园,园景如画歌如潮。 李关良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散文]品读春天
下一篇: [散文]母亲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