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

 

2015-04-07 08:26: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为什么汤恩比教授强调要靠弘扬中华文化去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难题?因为他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有几千年来统领着这么多人口的国家都能长治久安的学问。这个时代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弘扬郑和的精神?他有修养,走到哪里不仅不侵害别人,还利益当地。现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城市叫三宝隆,经过了六百年,都还记得郑和那个时候的恩德,可见得感人至深。西方列强强盛起来,有了武力就去侵略,但是郑和的军队有两万多人,船比哥伦布的还要大很多,却没有去伤害人,反而都是去成就当地人,把技术给他们。假如这个精神再弘扬开来,那就是全世界的福气了。所以,全世界的华人十几亿人,想对了一件事,做对了一件事,世界就有救了。这十几亿人想错了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可能就要遭殃了。

    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很难得,你做得好,十几亿人都沾光。人家看你做好事,“Chinese”,这叫光荣自己的民族。可是你假如做错事,在机场大吼大叫,那你一个人就侮辱了十几亿人。人家说,你看,这么没修养,Chinese”。德有伤,贻亲羞”,那我们就是把全民族的人统统都拉下水,这叫造孽深重。所以大家一举一动要注意,积功累德容易,造孽也很容易。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是把天性、孝心终生保持,然后再把它延伸到对一切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孝”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还没出家庭以前,他就在扎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根本,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后是“悌忠信礼义廉耻”。我在板书上给大家尽量写繁体字,因为大家以后要深入《四库全书》,那都是繁体字,大家先做好准备!我们这一代能深入,下一代才能接下去。这一代都看不懂,下一代就完了。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很有福气,很多读古圣先贤的经典读了快十年,这是很好的基础。我们好好把文言文学好,回去跟这些孩子都可以上文言文的课,他们就有能力去深入经藏。而且扎“孝”这个根顺着人性,因为人一出生跟父母最亲爱,所以“事亲”,侍奉父母。在家庭里面,尊敬长辈、兄弟姐妹,敬长”。进入社会,他懂得侍奉领导,侍奉国家、侍奉单位的忠心,事君”。最后,他懂得爱护众人。所以整个人格的建立、发挥,是顺着他的成长,从家到社会的自然轨迹。礼运·大同篇》里面举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其亲”是亲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仁之始也,仁爱心的原点。推广开来,不只对自己的父母好,事诸父,如事父”,这就是发扬光大,仁之广也。子其子”,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天性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孩子生下来了,我们有一份道义,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这是人的道义心很自然的开始。而能够将此心推及到视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算是义在不断地扩大,义之大也。但这都是建立在仁义的源头之上的,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基础还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延伸开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地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师父。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

    “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其他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扛过没?体会体会他的心境。他都没想累,就不累,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的那种高兴。所以诸位学长,累从哪里来?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比较辛苦?上一代的人,生五个、八个孩子,一份薪水,闽南话叫“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辛苦,有时候还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帮我们准备早餐。母亲很辛劳!请问大家有听过她们喊一声苦吗?没有。可是现在都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然后一天就喊好几次苦。所以真正的苦不是外在的条件,是人心中的情义、道义退了。有情义、道义,只想到是该做的,做得心安,就不觉得苦。现在是常想自己,计较来计较去,攀比来攀比去,所以叫苦连天。子路负米,他高兴,让父母能吃到好的东西。后来他到楚国当大臣,俸禄很好,钟鸣鼎食,每天吃得很豪华,他却吃不下。他说不如我百里负米奉养父母那种快乐,现在这个不快乐。信”,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   蔡礼旭 主讲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