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一个多小时,在这阳春三月里,到达作家赵树理的故乡沁水县尉迟村。
尉迟村原名吕窑村,因村民吕姓居多得名。1400多年前,唐将尉迟恭为助李世民治业,躲避李元吉等人的迫害,曾隐居吕窑村避难。尉迟恭在避难期间教授村民柳编技术,为村民增添了一项养家糊口的技艺,村民感念他的恩德,敬仰他的忠勇,就将村名改为尉迟村。过去,村民因尉迟恭曾在村中居住感到荣耀,如今更因家乡孕育出人民作家赵树理而自豪。
距村中新建的“文化中心”大厦不远,就是赵树理的故居,一座传统的北房农村四合院。进入高耸的门楼,北、东、西三面均是两层阁楼(南房多年前已经坍塌),二层阁楼均有一米多高的木围栏,镂空雕刻,又有着江南亭台楼阁的秀美和典雅。不同的是,三面楼房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不是建在屋内,而是搭建在窗外的台阶上。这座院落据传是清朝大学士赵钟恩先生建造的,其弟赵钟勋是清朝的武举人。这一文一武两位有名望的兄弟,各建有一院,分别叫“西院”、“东院”,“东院”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西院保存尚好。1906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七),赵树理就诞生在这座“西院”里。
沁水县地杰人灵:清朝出过五位尚书。赵树理祖上出过一文一武两兄弟举人。赵树理的祖父赵忠方是三教圣道会信徒,劳动之余就是参禅拜佛,识字不少,教赵树理念三字经和一些封建、宗教格言,是赵树理文化的启蒙者。父亲赵清和是个“万宝全”式的人物,1943年被日军用刺刀杀害。赵树理出生时,赵家早已家道中落,全家过着举债的贫苦生活,东屋业已落入一户外姓人手中。沁水县东部盛行上党梆子,赵树理童年即十分热爱上党戏,8岁学会打上党戏梆子,15岁学会打上党戏鼓板;尉迟村有“八音会”,赵树理从小就迷恋民间音乐。正是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出了人民作家赵树理。
北楼楼下3间正房,是赵树理祖父母、父母亲的居室。现在存放着赵树理生前的书籍、皮箱、柳制箱及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西屋是赵树理的出生地和居所,赵树理的两次婚姻也是在西楼楼上完成的。如今居住在西屋楼下的,是赵树理前妻马素英的亲侄儿马文林夫妇,负责看管着这座院落。院子的东北、西北角还有偏房。东北角的偏房里,居住着赵树理的堂弟赵文斌夫妇。院落正中一棵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挺拔的树干伸向蓝天,不由使人联想到赵树理刚直不阿的优秀品格。
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在解放区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曾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舞台。随后又发表了著名的《李有才板话》《地板》《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传家宝》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被誉为实践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建国后又写了长篇《三里湾》《灵泉洞》和著名短篇《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大量作品。赵树理的作品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流畅,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的喜爱。
早在中学时代,我就是赵树理作品的热心读者。赵树理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作家之一。赵树理1965年由北京回到了山西后,我有幸和赵树理同在山西省文联工作。赵树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生活俭朴,作风朴实。长期生活在基层,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堪称作家深入生活的楷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受群众欢迎、有着极高威望的人民作家,也曾受迫害。在那些日子里,赵树理仍然坚信党,坚信光明必然战胜黑暗,手写毛主席的词《咏梅》,由他的女儿赵广建交到党组织手中。
1978年10月10日,山西省作家协会护送赵树理骨灰的专车途经临汾,同年10月17日,赵树理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赵树理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小二黑结婚》的插曲“清凌凌的水蓝格莹莹的天”仍在被人们热情咏唱。身处赵树理故居,感慨万千。我以十分敬仰的心情,在留言簿上写下:人民作家赵树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侯桂柱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