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最数清明美
乔忠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自从杜牧的诗句传扬九州,清明在国人的心目中便成了忧愁凄哀的模样。在我看来,24节气里面唯有清明风光最佳,意境最美。清,山清水秀,清新俊逸;明,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清晰,清澈,近观一清二楚;明净,明朗,远望天开地阔。往日,登高方能望远。清明,站在平地也可视际辽远。对此,唐代的刘长卿深有感触,在他的笔下:“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寻常笼罩在云雾里的山峦,蓦然雄峙眼前,傲然俯瞰人间。而且,“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青青绿草铺满大地,无处不在。就连江流汇合的远方天际也历历在目,这还看得不远嘛?不远,再要远眺,遥远的京城都能尽收眼底:“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如此适宜高瞻远瞩的时令,忧愁凄哀哪能是主旋律?主旋律该是清新爽朗,该是欢快勃发。
因之,在中国诗歌的长卷里,像杜牧这般惆怅的很少,而朗声颂扬的居多。韦应物写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如果说,韦应物笔下“春园百卉开”有点笼统,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描画得就细致多了:“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是啊,先是杨柳飞絮,再是桐花开放,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呀!
如此百卉开,如此春意闹,人岂能还像冬日一般窝圈在屋中?当然不能。走,春游去,踏青去。程颢来了,“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美景迷醉了程颢,他提醒自己不要贪恋忘记回去。王磐来了,他的兴致留在《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里:“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欧阳修来了,迷醉春色,夕阳映红西天方才归去。因而,笔墨记下的是,“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有一个人,来了,游得兴味浓酣,兴味未尽却已红霞满天,只能回返,遗憾的感怀,“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人是南宋诗人吴惟信,他的情绪留在《苏堤清明即事》里。
当然,清明和别的节气不同,还有节日的功能。而且是唯一将时令和节日集于一身的节气。其功能大家都清楚,就是上坟祭祀祖先。甚至在长期的流传中,清明还兼并了寒食的功能,将之收归属下。说到寒食,世人多认为那是祭祀晋国耿介之士介子推,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了寒食,那是先祖更换火种的日子。清明时节主要是焚香祭奠,追思先祖。古人甚为看中此节,坟上有无香火是后代兴旺与否的标志。自从孔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上坟燃香祭酒,就成为一年一度的头等大事。哪位要是荒落了自家的祖坟,那可是大不敬、大不孝啊!
既然祭祀先祖是头等大事,杜牧那“路上行人欲断魂”岂不正合乎情绪氛围?也不尽然,清明是祭祀,不是安葬。面对祖茔,固然不无哀伤,可哀伤不是主旨。主旨是如何继承祖训,如何弘扬家风,如何光前裕后。而这靠伤心流泪不行,靠肝肠寸断不行,要靠清醒头脑,明心励志。古人上坟,要阖家团聚,荷载菜肴酒食,在祖茔摆放开来,与祖先同餐共饮。餐饮间年迈的长老会语重心长地讲祖训,话家风,勉励晚生效仿先祖,崇德上进。
清醒头脑,明心励志,这才是清明永恒的主旨,高雅的意境。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