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浍水情

2020-08-29 09:55: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浍水情

李根生

  郑艳芬在他的《魂系向阳队》初版扉页上曾题赠我这个“向阳队同库队友”一首诗:“河口绿波萍水逢,三载共育向阳红。往事如烟常相忆,魂系翔山浍水情。”这首诗勾起了我的回忆。

  1968年12月,我大学毕业后,离开北京,到晋南(临汾)地区报到。同行的是低我两年的校友何希亭。当时,临汾地革委组干办亓姓干部接待了我们,他说:“北京来的大学生都分到翼城了,你俩也去吧?”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亓德成,也是翼城人。随后,我们坐公共汽车赶往翼城。同坐一辆车的三个人格外引人注目。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北京商学院的程志旺、张月霞和张淑苹。我们来到翼城县招待所时,才发现“更有早行人”,原来是人民大学校友王景荣、贵立义、霍书鸾。后来许建华也来了,并和我、何希亭、程志旺同住一屋。

  元旦刚过,大家着急地想要去水库工地看看,吉永乐说:“今天就去,马上走!”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十几个人安步当车,直奔小河口水库工地。虽然时至寒冬,但同学们内心火热,15里路很快就从脚下跨过去了。我们参观了正在建设的水库大坝、溢洪道、进水塔等设施工程,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冲天干劲,深深感动着我们。

  1月5日下午,一辆大卡车驶进县招待所,把我们带到当时王庄公社新村的住处。从此,为期约三年的“向阳队”生活就此拉开帷幕。

  我们21名大学生来自首都八所大学,他们是北京大学马明山、李嘉贵、焦建军;中国人民大学王景荣、贵立义、李德山、李根生、何希亭、霍书鸾;北京师范大学郑艳芬;北京商学院程志旺、张月霞、张淑苹;北京政法学院许建华、刁明仁、高旭光、段海英;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浦国定、李朝军;北京经济学院秀绍平;北京林学院赵连堂。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首歌里有句歌词——“社员都是向阳花”,我们这个临时群体就定名为“向阳队”。最初,我们住在几户农民家的土窑洞里。窑洞主人张文范一家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校友王景荣有感而发,以“房东”为题填写了一首《清平乐》:房东翁媪朴实心肠好。六姓之家缘分巧,乐享天伦寿考。古之圣哲曾云,人非独爱其亲,大道经天纬地,世间处处皆春。

  那年阳春三月,我们向阳队和文艺宣传队,在总指挥宋高禄的率领下,乘坐卡车顶风冒雨前往本县西闫公社参观学习。我当时还写了一首诗,直抒胸臆:旭日东升万山红,战旗飞舞凯歌扬。凿山引水开新宇,誓叫山河换新装。

  在一次工地晚会上,我们几个男同学演唱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我和贵立义表演对口词,浦国定用上海方言演唱李铁梅的唱段,校友王景荣利用筑坝劳动间歇时间,为工人们表演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赢得了大家喝彩。

  小河口水库是一座在建的中型水库,山西水利工程建设总队(简称水总)承担着建设任务。他们当时排演了一部歌剧,在我们中间广为传唱。嘹亮的歌声驱散了疲劳,鼓舞着我们顶风雪,战酷暑,拉土筑坝,出力流汗,不仅强健了我们的体魄,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艰苦的生活环境,丰富的革命实践,使我们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得以净化。随着三年劳动锻炼生活的结束,我们告别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农村,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了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