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晋和堂
木子
山西晋南某乡村,以清廉和谐、古货飘香而闻名,美丽而宜居。夏日漫步到村庄东头那一片人工搭建的木制房梁处,偶遇了古玩收藏者、资深古玩行家、民营企业家晋和堂,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传统器物才逐渐纳入我的视野,晋和堂以现代人意识缅怀过去、追忆文化、糟粕中筛选值得传承的文化艺术思想,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晋和堂与我是发小,两小而无猜。晋和堂自小聪颖慧悟,十多岁就是时代的弄潮儿。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晋和堂就迈入古玩界,并引导本地大批青年人走向民间古物搜寻收藏和交易,并一步步扩大交易范围从乡村走向全国市场,使当地仅依赖土地生存的父老乡亲以此为副业走向富裕。后来,由于民间藏品挖掘几近枯竭,依靠民间旧物修复,将“淘”回来的旧材进行复古加工、雕琢、装饰,提升附加价值,并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倡“古为今用”,已成为晋和堂现代古物文化经营的主流。
“晋和堂”并不是本人真实姓名,而是其早年间在上海大都市经营古玩文化的招牌,包括家具文化、主题茶楼、庭外景观设计等,皆陈设以年代久远的古董家具与石木雕艺术,不仅展示晋商情怀,亦含有“以和为贵、步步高升”之意。界内人士称其为“李总”“老李”,我以“晋和堂”代为称之,为表尊意和敬羡之情。商海沉浮,晋和堂古玩界三十多载,在岁月的追逐下,勇于挑战的魄力与历史文化熏陶交织,已成就他身上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与李某人的交流中,他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一件古玩一个故事,让人听得入迷;一道刻痕一种艺术品位,令人心旷神怡,不禁让李某人对历史所沉淀的文化空白感到“胸无点墨”而自惭形秽。
晋和堂以“曾相识、现已远”为主题创办“乡遇·乡村古艺术”工作室,把古代家具作为时尚艺术陈列其间,不失雅致平和之感。一片小树林,几间青瓦房,豆棚瓜架、鸡犬相闻的生活情趣,与有厚重品性的传统艺术相得益彰,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亲密融合。在古色古香祥和安宁的工作室中,晋和堂与人们共同赏析古代家具文化和古玩收藏乐趣,还录播课堂“鲜为人知的四仙桌300年为何毫发无损”,“乡下古货堆积如山,但精品难见”“‘心有灵犀’灯挂椅艺术成就”,“官帽椅的寓意及对家庭的益处”,“旧门板”的新用途,“中堂家具的陈设助于提升道德观,增加生活仪式感”,“不起眼的‘奇门暗器’触之非死即伤”,“濒临灭失的古家具‘食箩’的新生命”,“官帽椅与明代书桌搭配,价值感翻上天”,通过系列故事解读了古代器物艺术,了解承载在古器物上的人文情怀。
我与晋和堂为同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在同一时期有志于学,我拿的是书本,晋和堂则步入社会熔炉接受生活的历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古代巨人心血结晶的认识中,挑战自我,培养自己历史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品位。《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说,李某人的大学之学,在于养成良好的德行,形成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进而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与解惑,晋和堂的社会之道则在于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的意义,在古玩行当中筛选而留下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推动历史文化的繁荣和传播。
人生苦短,汗流尽!沉淀的,又有多少往事与回忆!历史上存留的物件,经由一代代的传承,其所具有的人文特征就像抓不住的流沙,可能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晋和堂将古代器物与当时历史事件相联系,并赋予人文意义和人文情怀;他将放荡不羁的野性之美与古玩文化的古风之美沉淀为深厚的内涵修养,与他现代意识相融合,诠释了现代、传统与古玩的美丽邂逅,幻化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珍贵的历史记忆。
岁月,虽不曾停留,但美好灿烂的记忆从未曾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