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我一生放不下的思念

2021-01-26 17:10: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老家,我一生放不下的思念

王双定

  我少小离家,去外地读书几十年,接着又工作几十年,老家浓墨重彩的缤纷底色全是童年时期打下的。成年后的印象总是很淡。因为落户在外,思乡的情怀与时俱增,越老越想回家看看。然而每次回家,幼年的记忆总是会翻浆似的从心底喷出来!

  老家石门峪村位于太岳山根,伸手就能摸到郁郁葱葱的大山,闻到香甜香甜的山味,从春到秋有看不够的花果。冬天虽然没有花了,但那黄栌和枫树火焰般的叶子、桦树雪白的皮肤、松柏碧绿的枝叶都让人眼热。大山时不时摆出来的雾凇,玉枝银花,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这些一睁眼就看得见的财富,使老家人都学会了靠山吃山的本事。灌木和小树枝能当柴火烧;粗点儿的孬树和疙瘩根,可烧木炭、做根雕;成材的树木,都制造成各种用具;至于那些荆条和树皮,还能编各种篮子、箩筐和工艺品;沟沟坡坡里,还可以挖药材、采野菜、摘野果……大山是家乡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是每个家庭的半壁江山!

  1938年,我在硝烟炮火中出生,从怀抱里开始,就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战争,颠沛流离的挣扎,妻离子散的悲伤,国破家亡的痛苦……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在那些血与火的艰难岁月里,老家军民一心,依靠大山的“聚宝盆”养护家园,维持生活,利用大山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消灭敌人……

  1939年,日寇多次进攻老家,都在军民合作抵抗下,留下多具尸体和大批弹药狼狈逃窜。

  1942年9月10日,日寇和伪军五千多兵力四路合围,烧杀抢掠,喝石庵等五处庙宇及全村民居变为废墟和焦土。9月12日将躲在村外南疙瘩一处窑洞里的张如棠一家七口活活杀害并焚尸……这次鬼子祸害了5天,杀害村民13人。这就是血腥的“石门峪惨案”。

  尽管鬼子疯狂之极,还是在愤怒的军民四处夹击下,灰溜溜地溃退了!此后便节节败退,直到无条件投降。

  那时候,老家配合战争的政治工作也做得很好。最突出的是教育日军女战俘川岛秀丽子。高等小学毕业的川岛秀丽子随父来到东北从军当了军妓。1938年春,又被带到临汾,辗转于各地“劳军”。川岛秀丽子难受其苦,逃到韩略村被自卫队发现,护送到石门峪。裴丽生主任不但亲自过问,还专门安排李秀英、贾莹负责看护、教育、感化。经过一个月艰苦细致地工作,川岛秀丽子发生了根本转变,不仅消除了对中国人的仇视和偏见,而且加入了抗日队伍。后来交换俘虏回到日本军队,为我们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冒死偷偷给我们送过日军偷袭一百二十九师的重要情报,使我们安全转移!

  解放战争时期,老家一如既往地参军参战。主要的有两件事。

  一是协办赵城第二高小。为了加强对抗日地区青少年的教育,1941年春天,赵城县(河东)抗日民主政府在道觉圪垌村创办了赵城抗日第二高小,孙百川任校长。但是日寇不断扫荡,学校几次转移,先后转移到安泽,又返回圪垌村西北十余里的梁里村,还深入到赵城等地进行宣传。

  1947年迁到石门峪村,受到村民大力支持,克服战后恢复期的重重困难,支援住房、教室、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生活学习的物资和用品。全校三个队百余名师生学习抗大精神,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培养了不少人才。有的参加了打运城,打临汾的战斗,有的南下云南等省。

  最突出的就是孟伟哉。从石门峪走出去后,他继续学习,后来成为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先后任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新闻出版署专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文联秘书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孟伟哉文集》十卷,包括散文,诗歌,评论等。《一座雕像的诞生》荣获解放军文艺奖。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访问失踪者》等影响很深。

  新中国成立后,二高迁到东太吉村,高养天任校长。

  二是参加沙窑战斗。1945年11月29日,阎锡山驻临汾的第十三集团军王靖国所部高卓之,率敌七十三师北犯赵城,指挥杨本兰的挺进支队于12月2日向明姜、董村、沙窑一带进攻。

  当时我太岳纵队第七旅的二十五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三十八团、五十四团等,正驻在圣王、晋家庄、侯村、沙窑、董村,准备待机歼灭敌军。

  驻守沙窑的二十五团九连突遭敌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的袭击,战斗异常激烈。九班为掩护全连撤退,被敌人包围在村中申长寿的院子里,十分被动。连长迅速率两个排,支援九班。不幸在突围中连长英勇牺牲。指导员立即率领其余战士攻占了村东高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我二十五团和二十八团机枪连击退了敌人的援兵,将村中的残余敌人死死包围。敌人疯狂反扑,我伤亡19名战士。旅首长周希汉、刘忠考迅速调整部署,增兵调民,3日晚10时发起总攻,连续攻占敌军六个大院,将敌人压缩在二一九团指挥部和村北的另一个大院里,挖地道爆破,将守敌“一锅端”!

  沙窑激战一昼夜,打死打伤敌军1000余人,俘虏副团长及官兵500余人,缴获枪炮子弹若干。在战斗中,我村在二十五团服役的战士王生金(小名天喜)始终出入在枪林弹雨中。虽然离家仅七八里地,但战前战后八九天,他却没有回家看了亲人一眼!

  我村民兵队长卫锦武、指导员张永胜带领180余名民兵轮战队,一直运送军运物资及干粮、为部队当向导、抢救伤员、为光荣牺牲的战士准备棺木等,日夜在生死线上穿梭,为解放战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老家是革命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老家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立下汗马功劳,我村十三名英雄为国捐躯。他们是:排长韩兰生、张小生、王月考,班长高存有,战士畅三旺、郭杰、高国俊,炊事员乔本大,民兵队长张文海,民兵张丑蛋、李永生、田民娃。

  1956年,我穿着母亲做的粗布衣服,带上父亲含辛茹苦积攒的学费,带着深深刻在心中的老家记忆,一步三回头地到外地去求学。

  离开老家的岁月里,经常为家乡亲人们作出的突出成绩兴奋不已,真想一步跨回去看看。看看“石门峪惨案”的遗址,看看村头的烈士纪念亭,看看废墟上的新农村,看看为养活自己和保卫家乡苦斗了一生的父母的坟墓……

  老家秀美的山水和动人的故事是我一生放不下的思念。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愿望越来越难实现,那就写成文字留给后辈吧!

  校对 张晶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永不息灭的生命

 

下一篇: 立春有寄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