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光大牛精神

2021-02-12 10:54: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牛年光大牛精神

□ 乔忠延

  欢天喜地中国年,万象更新锦绣春。

  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今年,为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就地过年成为新风尚。其实,在哪里过年并不重要,电话问候能解思念之苦,视频拜年也能表敬重之情,只要有心,在哪儿都能过好年。

  团圆是节日里的热切期盼,安康更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值此新春佳节,本报特选发一组稿件,让我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弘扬“三牛”精神,奋进新时代。

  抗疫声中除旧岁,平安健康庆新春。

  2021年带着全新的面貌来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在过大年,贺新岁。年去年来,时光依旧,物事却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与2021年结伴而来的生肖是牛,然而,往昔耕耘和拽拉着农耕文明前行的牛,却已淡出了广众的视野。先辈常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今放眼原野,哪能看得见黄牛耕种的身影?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牛拉犁、拉车渐渐远去,成为图书文章里的乡村记忆。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北方的黄牛,南方的水牛,功不可没,形成了积淀深厚的牛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牛精神。牛耕田,牛拉车,可以成为过去,牛文化、牛精神却没有过时,而且还在继续光大,成为我们奋进新时代的生命活力。

  埋头奉献当黄牛

  我的家乡尧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仁爱贤明的帝尧,到了晚年自感精力不足,四处寻访贤人,准备禅让帝位。这日登上历山,看见有个后生赶着两头牛耕田,就朝他走去。帝尧近前一看非常奇怪,这后生只扬鞭,不打牛,犁后挂个簸箕,鞭子打在其上。这是为啥?帝尧上前询问,后生笑呵呵地回答:牛为我卖力耕地,实在辛苦,何忍鞭打。再者,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身上,打哪头,哪头用劲快走,打不到的那头仍然缓慢。两头牛用劲不匀,一前一后,地难耕平呀!

  帝尧看看后生耕过的地,果然平平整整。最重要的是,帝尧由此看出这后生,既有仁爱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确实是难得的贤才。这个后生就是舜,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他。我讲述帝尧禅让这故事,不是要再现历史,而是要说明很早牛便为人耕田。远在上古时期,或许更早,牛已被驯养,与人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当然,舜赶着牛耕田,只是传说。从考古发现看,西汉时期才留有牛耕的痕迹。有块农人扶犁驱牛耕田的汉代画像石,出土在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不过,若是锁定牛耕此时才出现,那可能有些亏待了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南宋学者王应麟曾经做过探究,他认为牛耕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依据是孔子的学生一个叫司马犁,字子牛;一个是叫冉耕,字伯牛。他们的名和字中,“犁”与“牛”相关,“耕”与“牛”也相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不就说明那时牛已拉着犁耕田吗?你可以指责王应麟没有硬件证据,却不能批驳这想象不合情理。

  退一步说,即使认定牛耕始于西汉,那也年深日久了。我是在牛耕岁月长大的,青年、壮年时代,牛依旧负重前行。我年近花甲时,牛才下岗退休,山川原野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以此推算,牛任劳任怨,为人们辛勤耕耘了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驯化的牲畜很多,为什么一说耕田,大家总是历数牛的功德?那是因为牛不仅力气极大,还舍得卖力;不仅埋头苦干,还不计待遇,只要有一把草填饱胃囊即可。而且,还把那草当作美味食品,咽下肚子又反刍咀嚼,细细品尝个中滋味。

  牛何止是埋头拉车、默默耕田,还与人同心协力创造出一个农耕时代。

  时代需要拓荒牛

  敲击至此,有首《拓荒牛》的歌曲在耳边响起,那旋律舒展而悠扬,入耳即走心:浩瀚的神州,无垠的大地,华夏原野处处有你的足迹。眼前是茫茫的地,身后是沉沉的犁。何惧鞭加背,不怕风来袭。拓荒牛啊,一生俯首奋蹄不息;拓荒牛啊,默默品味大地,大地的青春气息。

  拓荒牛已成为华夏儿女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偶像。中国改革开放的领跑者深圳,主体雕塑就是一头拓荒牛。无独有偶,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也耸立着拓荒牛的雕塑;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子,为昌平校区赠送的雕塑也是拓荒牛。拓荒牛,已经深入进国人的骨髓精血,成为滋养家国情怀的无限活力。

  那么,拓荒牛出现在何时?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就出现在帝尧访贤、舜耕历山的那时。舜为何要耕于历山?因为父亲瞽叟续弦后,又得到一个儿子。继母为让亲生儿子独得家产,便唆使瞽叟将舜赶出家门。舜来到历山,搭了一个草棚安身,垦荒耕种。《墨子》《孟子》《荀子》等典籍,都有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而且《史记》记载,舜耕历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开垦出这么大规模的田园,虽然不是一人所为,是感召出了一个群体共同劳作,却也离不开牛拉犁卖力。这拉犁开垦农田的牛,不就是拓荒牛吗?

  其实,在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还有比舜耕历山更为美好的拓荒牛。哪头牛?就是神话《牛郎织女》里的那头牛。

  在神话里,牛郎的主要农活就是伺弄牛。喂牛吃草,牵牛耕田,赶牛拉车,家里的光景这才一天天见好。牛郎大了,该娶亲成家了,哥嫂却不愿负担这一应花费。那就分家,牛就是牛郎分到的全部家当。牛郎与牛离开家,住在山麓。如何生活?当然只能开荒种地。《牛郎织女》里的那头牛,无疑也是拓荒牛。

  拓荒牛,早就是中华儿女心目中勤劳肯干的精神象征。

  时光进入新时代,作为农耕岁月先进生产力的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不可能再卷土重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冠领潮流的早已不是牛拉马奔,而是科学技术。电灯的发明,摧毁了煤气照明;汽车的发明,摧毁了养马、赶车的行当;蒸汽轮机的发明,摧毁了扬帆而行的轮船;印刷机的发明,迫使无数抄写员失去了职业;电子激光排版系统,迫使无数排字工下岗失业;新媒体的迅速普及,让曾经风光的平面媒体艰难生存;芯片核心技术的突破,华为5G手机的普及,让中国人在世界潮流中扬眉吐气……

  是啊,从“天眼”探空,到神舟飞天;从墨子“传信”,到北斗组网;从“天宫”对接,到“九章”计算;从“嫦娥奔月”,到“嫦娥回家”,这不是原野上的拓荒,却是科技领域比拓荒还要重要的拓荒。哪个国家占有先机,就会平添发展活力。因而,我很欣赏《拓荒牛》后面的歌词:浩瀚的神州,雄奇的大地。炎黄子孙代代有牛的毅力。背后是弯弯的路,前面是红红的旗。何惧肋骨摧,不怕汗水滴。拓荒者耿耿忠心,浩浩正气。拓荒者默默描绘着大地,大地的蓬勃生机。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是国人尊崇的文学大师,他受人尊敬固然在于文学作品,但我更看重他的思想,或说,更看重他美好的心灵。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心灵镜像的外化。这句话广为流传,孺子早已不是原先的本意,引申为人民。甘心情愿俯身为民当耕田牛、拓荒牛,精神何等可嘉!

  可能我生长在乡村的缘故,对牛的感情要比别人深得多。春耕、秋播,牛层级减轻了无数农人的劳苦。记得那次我拿个小镢头,跟在爸爸身后学着刨地松土,一个早晨只虚绒了炕头大的一小片,还累得气喘吁吁。太阳升高,饥肠辘辘,正要回家吃饭,邻院的登云大哥赶着牛路过,可能是怜悯我汗滴镢下土,微笑着将牛赶进我家田里。扬鞭喊声“驾吼”,黄牛即拉着犁缓步前行,犁过处划破了瓷实的土地。走过去,转回来,几个来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亩农田。自此,我对黄牛充满了感激之情,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情有独钟,并且将之视为做人的标尺。

  用这把标尺丈量历史,我将帝尧奉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楷模。《淮南子·主术训》评价尧帝,不贪图个人富贵,为了先民利益,抑强扶弱,广施仁爱,和谐治世。他自己则节俭克己,茅屋的苫盖不修剪,大车的素木不彩画,炕席的边沿不修饰,菜汤不加作料,饭食不拒粗粮,和平常人的生活没啥两样。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帝尧巡访到华山脚下,华封人祝他多富,多寿,多男子。这是众生求之不得的好事,帝尧却辞谢不受,并告他,多寿,自己不能劳作了会拖累别人;多富,会损伤自己的节俭德行;多男子,教化不好会危害社会。帝尧就是这样一心为民着想。《新书·修正语》中记载,有一个人饥饿,他说,这是我没有治理好;有一个人犯罪,他说,这是我没有教化好。而且,到了晚年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传给了访到的贤人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帝尧用行为写照了“俯首甘为孺子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止是数风流人物,应该是数孺子牛也,还看今朝。为两弹一星奉献的科学家们是孺子牛,为水稻增产呕心沥血的袁隆平是孺子牛,在疫情发生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钟南山院士是孺子牛,听从命令奔赴疫区的白衣天使都是孺子牛……

  孺子牛精神哺育着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无不践行着孺子牛的修为,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中华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甘当孺子牛、甘愿流汗水的有志之士。众志成城,脱贫后的乡村才能变为城市一样的大家园,大乐园。城乡一体化发展,家家富足,家家安康,家家快乐,中华振兴的宏图就会尽快铺展在神州大地。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我的母亲

 

下一篇: 节俭文明过大年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