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年味

2021-02-20 09:23: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故乡的年味

吴晓波

  进入冬月,广袤的田野披上一层薄薄的白霜,庄稼地里的大小农活都停了,辛勤劳作一年的村民迎来一年最快乐的时节。急性子的农户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用的物件,院中竹竿上晒满大白菜,晒干洗净后放入一个大缸里,压上大石头,来了客人,捞一些炖上猪肉、豆腐,加上红辣椒,吃的人头顶冒汗、满嘴流油。性子慢的村民抓住一年中最难得的悠闲时光,三五成群在向阳的草垛边打起扑克,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上下扑腾,分享着村民丰收的喜悦,欢庆“年”的到来。

  过了腊八,村中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淘上糯米和粳米,准备过年吃的年糕和糍粑。最热闹的是打糍粑了,灶膛柴火烧得通红,锅上蒸笼白气直冒,整个房舍里弥漫着糯米蒸熟后的清香。蒸熟后的糯米倒入瓷缸中,五六个小伙儿围着瓷缸拿木棍用力揣打,不一会儿糯米变成一个白色面团,糍性越来越强,小伙们额头冒出一串串汗珠来。打好的糍粑铺在簸箕里,碾成一个大饼,冷却后切成块泡在水缸里。早餐捞起一块切成小块,就着剩饭和青菜煮成米粥,清香扑鼻,绵软可口。

  腊月廿四一过,村民们更加忙活了,每天都有人上街赶集,箩筐里装满了年货、鱼、肉、孩子过年的新衣、招待客人用的糖果、孝敬老人的点心……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村民家中更是忙得炸开了锅,磨豆腐的、蒸丸子的、炒花生瓜子的……家家厨房冒出股股浓郁的香味,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织成一个味——“年味”。

  除夕当天,家庭主妇们早早起来准备年饭,爷们则领着孩子带上红纸到村里老学究家写春联。老学究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地上摆满了写好的春联,老学究一边写着,一边抑扬顿挫地念着。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了,鸡、鸭、鱼、肉一应俱全,饭桌上还要相互讲些祝福的话。除了荤菜,还要吃些青菜豆腐,表明来年清清白白。鱼是不能动的,要留到正月十五后才能吃,表明“年年有余”。吃年饭不仅吃的是一顿饭,更是一顿中国传统文化大餐。

  小时候家中没有电视机,除夕当晚,火盆烧得旺旺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守岁。聊着聊着,孩子们就躺在大人怀里睡着了。把孩子安顿下,大人把早准备好的红包放在枕头下,初一早上孩子醒来就能收到“压岁钱”了。子夜一过,处处响起了惊天的爆竹声。

  初一一早,孩子们挨家挨户拜年,主人们把可心的点心、糖果装入孩子口袋里,这是一年中孩子们最为开心的时刻。初三过后,各村都有龙船队、舞狮队进行巡游表演,到了各家门口,主人都会恭敬地递上纸烟,燃起爆竹,锣鼓喧天,整个村庄一片喜庆。过了初五,各家大人都领着孩子走亲访友,翻山越岭,再远的亲戚也要走到,不然来年亲戚之间就会生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又开始盘算一年的生计,年的氛围才慢慢淡了下来。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花边饺子

 

下一篇: 【诗歌】贺新春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