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中华性格
□ 杨小华
对于端午节的真正含义,在我小时候懵懵懂懂的印象中是不知晓的。从记事以后,我才开始明白只有到了端午节,才有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赛龙舟与吃粽子,才有一些青年男女用来表达浓浓爱意的香囊,才有妇女小孩争相佩戴的制成美丽芬芳的花环佩饰的艾草与菖蒲……那时,我稚嫩的心灵天真而固执地认为:端午节,是雄黄酒和草药水融合而成的,是打午时水与贴午时符积聚而成的,是能够真正显示中华民族性格的节日。不信,请你随着我手指的方向仔细地看,那桃弧棘矢的防疫模样,那爽滑黏糯的粽子味道,那排山倒海的赛龙舟气势,在端午节伴着温馨祥和的气氛中交错地显现。
端午是给人辟邪祛瘟的,是防疫的节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五月入夏,气温升高,蚊虫四出,细菌繁殖,疫病增多。每到端午节,最忙碌的要数大人们。小时候我看见父母按照古时的习俗,采取一些措施辟病瘟。“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母亲给我和姐姐戴上五色丝绳说是长命绳;“采艾结为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父亲则是洒扫庭院,在房前屋后洒上石灰水,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以驱邪恶;“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我看见父亲与哥哥等男人们还要喝雄黄酒或菖蒲酒,饮之辟邪祛疾;甚至村里人采集蟾蜍以阴干,据传说“食之者寿千岁”。
端午是给人甘美食物的,是享受的节日。小时候我看见在端午节的头天晚上母亲把糯米拌上大枣枸杞等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包好摆放在簸箕里。次日早晨,母亲很早就起床烧火煮粽子。我一起床就闻着粽子的香味扑鼻,诱人味蕾。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色泽金黄油亮,剥开拌着白糖或者红糖吃,润滑细嫩,柔软黏糯,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对于这些大大的粽子,我一口气都要吃好几个,才算解馋。端午节食粽子,历经千百年来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如今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美食习俗之一。
端午是给人向上力量的,是振奋的节日。这天有放纸鸢与赛龙舟等比赛或者游戏。在我小时候,父亲给我做纸鸢,我看见他在竹篾等骨架糊上纸或绢,然后教我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父亲说这叫“放殃”,把胸中的闷气放出来,心中就快乐了。最热闹的要数赛龙舟,父亲带我到江边观看,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之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比赛开始,呐喊助威声响彻云霄。划船的也喊着号子,整齐划一划动双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逆水而冲,总是给人以精神振奋的力量。
哦,端午,端午,其中华性格和道德感召力,总是散发着中华民族追念先贤、求真向善,平安和顺、祈福纳祥,生生不息、勇争上游的气质与形象,影响与带动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不怕路途遥远坎坷而繁衍生息发展,不停地向前、永远地向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