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年师生缘 一世父子恩

2021-08-28 09:0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一年师生缘 一世父子恩

——我和李耀天老师的故事

曹文敏

  我虽是个80多岁的老叟,但我至今仍然怀念着一位老师,他就是我在襄汾二中(今赵曲中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李耀天。虽然他只教了我一年语文课,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14岁时,我到襄汾二中上初中,个子又瘦又小,活泼机灵,上课很专心,甚是讨老师喜爱,尤其是教我语文课的李耀天老师。我坐在教室第一排桌凳的中间位置,恰与讲台上的老师面对面。数九寒天,教室虽然生有火炉,但因家境贫寒我穿得单薄,常常冻得直流鼻涕,我只好用袖子去擦。李老师发现了,就会递过他的手帕让我擦拭。甚至伸出他的手要给我擦,而我会羞涩地把他伸出的手挡回去。

  李老师不仅关爱我,更善于教我,尤其是指导我的作文。“八个字”的作文批语,激励了我一生。记得一次语文课上,李老师讲罢《小英雄雨来》后,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关于当地抗日故事的作文。我很快写了《井口捉特务》的故事,李老师阅罢这篇作文,立即用毛笔写了八个字的批语:“少年英才,殊不多得!”当时我真有点飘飘然。面批时,李老师又对我说:多读书,多写作,将来定会成为一个作家。我的“作家梦”就是李老师这“八个字”的批语而催生的。

  我现在使用的“文敏”这个名字还是李老师给我取的呢!我的乳名叫顺才,父母为我所取。考上了襄汾二中,录取通知书仍然写的是曹顺才。但上课点名时,老师都点的是曹顺喜。后来才知道,学生花名册上把我的名字写成“曹顺喜”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向李老师提出改名字的要求。李老师亲切地对我说:“我看你是块习文的好料,给你从‘文’字取个名,叫‘文敏’吧!文是文人,敏由每天的‘每’和‘文’字合成,怎样才能做到思维敏捷呢?说文解字,敏而好学,每天学文,就会才思敏捷。”

  李耀天老师虽然与我只有一年师生缘,但他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我参加工作初始,是当小学老师,但我教学之余一直笔耕不辍。1965年1月3日,我在《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的襄汾县委书记看到后直夸我的文笔好,便把我调进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从那时起,日夜烹文煮字,时有豆腐块式文章见诸报刊,我也成为襄汾县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后来,担任了襄汾县广播站站长、文化局党组书记、县文联主席等职,并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圆了我的作家梦。

  1978年冬季,我在《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为编辑挑刺的小杂文,题目是《良大夫一剂汤药见效妙手回春,谬编辑一字用错旧病复发》,署名舜才。李老师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来广播站看望了我,并说:搞学问就必须治学严谨,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我问李老师怎么知道是我写的?他回答说:我知道你曾叫“顺才”,“舜才”用的是谐音。听了他的话,我不得不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老师也!从那时起,我才知道李老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我的成长。

  李老师是个传统型的文人,他一生谨言慎行,赢得了方方面面的赞誉。他是襄汾县民盟总支早期的盟员,他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是个爱国知识分子。他德高望重,1984年被选举为襄汾县第八届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功勋卓著,丰碑树在民心。1996年,李老师与世长辞。至今,我脑海里不时浮现出他教导我的场景,借以此文,怀念我的恩师。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