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矢志为党吐清音 ——读曹文敏《夕阳笔耕集》有感

2021-12-11 12:28: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矢志为党吐清音

——读曹文敏《夕阳笔耕集》有感

李琳之

  我说的这个怪老头,叫曹文敏,今年81岁,是山西省襄汾县原文联主席。近日,曹先生新作《夕阳笔耕集》出版,仔细翻阅曹先生的新作会发现,他的笔触更多地伸向了民间。《夕阳笔耕集》一书中写人的诗文有100多篇,除了写故乡历史上的豪杰、乡贤外,其余全部写的是普通百姓,曹先生用作品为他们呐喊,为他们高歌。有个叫吴建会的“烧饼哥”,因热爱文学,在出外打饼子之余,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曹先生就先后写了两篇文章赞扬他,鼓励他。

  我同曹先生的相识也是这样的情形。2014年1月,我的书《中华祖脉》出版,他从友人处觅得一本,读后兴致盎然,就在农历正月底突然给我来电,先是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就说要写一篇关于我的文章,把我推荐给公众。后来,朋友告诉我,在前一年的腊月,他出了车祸,腿脚受了重伤,过春节时才刚从医院回来。那年他已是74岁的高龄,而且眼睛还是高度近视。我当时很是诧异,心想还有这样的怪人!虽然我在书中提到了他,但我俩毕竟没见过面。

  后来跟曹先生熟识后,发现他的处世方式和常人确实不一样。他原先在县城偏僻处有一处宅院,总建筑面积仅50平方米,其中房屋就占了26平方米。他没有钱买新楼房,就把这座房屋一分为二,后半部分做了卧室,前半部分做了客厅。继而又在客厅外面搭了个小厨房。这样一来,20多平方米的院子就仅剩下了10多平方米,创下了至少是襄汾县城最小院落的记录。曹先生很满足,认为这一居处虽然小,但闹中取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创作环境,就特意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静虚斋”,戏称“袖珍院”,并以此为名写出了《袖珍院笔札》《袖珍院情缘》等几本书。

  不过,“静虚斋”并不静,小偷曾两次光顾,敲坏了院门锁,又敲碎了居室的玻璃。然而,曹先生的家里除了几柜子图书和几摞手稿外,其他几乎一无所有,小偷费了半天劲,最后却是偷无可偷。

  小偷两次盗窃,曹先生虽然分文未失,但一惊一乍也让他不胜其烦,他索性自撰楹联一副,贴到了大门上:“欲盗书倒有几本,偷钱财肯定白来”,横联是“有眼无珠”。别说,这一招“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挺管用,自此以后,小偷就真的不再去他家骚扰了。

  后来,袖珍院所在的片区进行拆迁改建,他就回村里把老院的房屋翻盖了一下,等着还迁的同时,逍遥自在地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在院里重新修建了一座照壁,然后独出机杼地在上面写下了他自撰的 “曹氏家训”。核心内容有二,一是弘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二是传承“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礼仪文化。“曹氏家训”总计288字,采用四言诀的形式,押韵合辙,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传遍了附近的十里八村。对于“曹氏家训”,曹先生不仅是说说而已,他还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村里人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他用轮椅推着老母亲蹒跚前行的身影。

  坊间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他65岁那年给母亲过九十岁生日,他突发奇想,现场给母亲献上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他捏着嗓子,像小孩子一样,边唱边扭,唱到“投进妈妈的怀抱”时,竟真的像歌词描写的那样,跑过去抱住母亲,还把脸紧紧贴在老人家的脸上。母亲满是褶皱的脸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花儿,而在场的亲人们却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就是这样一个怪人,退休以后,愣是以自己的躬耕践行在2009年8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国家文明委授予的“中国好人”称号;在2020年,还被襄汾县委、县政府树立为全县“善行义举”十杆旗之一。

  在他言传身教下,一家三代尊老爱幼,敬业奉献,蔚然成风。儿子曹黎明被评为南辛店乡道德模范,儿媳妇郭荷莲获临汾市首届“百家关爱之家”称号,女儿曹铁梅一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曹先生领衔的这一大家子成了名副其实的 “好人家庭”“关爱家庭”和“最美家庭”。

  不仅如此,曹先生退休20年,笔耕了20年,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章,最后集结为《夕阳笔耕集》一书,于今年7月出版。另外,他还每天坚持写日记,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竟没有一天缺失。他写的诗文得到广泛称赞,其中《镌在庭院照壁上,烙进世代子孙心》一文还在2020年11月获得了中国关工委举办的“我的家训”征文一等奖。

  曹先生在《夕阳笔耕集》序言中说,他的养老是精神养老,主在追求一个“乐”字——读书乐、著文乐、吟诗乐、交友乐、为善乐、旅游乐、骑车乐、散步乐、唱歌乐、演讲乐。难怪他的微信名叫老甜豆,他是希望自己甜乐,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别人,让大家都甜甜乐乐。

  因为能乐,因为会乐,因为真乐,因为长乐,所以曹先生虽然已81岁高龄,却耳聪目明,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我在朋友圈里看他,几乎每天都要走到一万步左右。

  行笔至此,我恍然明白,老头其实不怪,他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他看得通透,活得潇洒,他活的是初心,活的是文化,他真的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这倒合乎他退休时自赋诗的心志:“半生呐喊走风尘,乌纱于我若浮云。余年尚有捉笔力,矢志为党吐清音。”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