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腰西 风景独好
袁鹰翔
红星星,绿宝盖,担到城里做买卖。
在吉县,很多人童年时应该都猜过这条谜语。
记忆中,柿子应该是最甜的食物了。每年秋忙之后,队里总会派人去红山前垣驮一次柿子,每个人口大概能分一两斤。当天夜里,大人们忙完之后,就去给我们做懒柿子,把柿子在四五十度的温水里翻搅十多分钟,然后在温水里浸泡两天,期间还要换几次水。孩子们哪里能等那么久,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掀开保温桶,闻着扑鼻的柿香味,就想把柿子往嘴里放,任凭大人怎么劝,总要欲知柿滋味,必先亲口尝。直到一口咬下,涩得吐唾沫才明白,必须等够时间。
那时的冬天,是一个非常缺水果的季节,偶尔有人担着一担柿子进村,孩子们就会一哄而上,问挑担子的人多少钱一斤。
记得当时的柿子是两毛钱一斤,然而能拿出两毛钱去买柿子的人却不多。孩子们便追着卖柿子的人问用粮食咋换。
卖柿子的人便放下担子,对孩子们说:一斤玉米换一斤柿子,快回去问你妈要玉米吧。
孩子们便唱着“红星星”向家里兴致勃勃地跑去了。父母得知后,也不想扫孩子的兴,便在粮食囤子里舀出一碗玉米,让孩子拿去换柿子。
八十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红星星,绿宝盖……”也逐渐淡出了儿童的歌谣,人们也不再用玉米去换柿子了,但柿子,以及柿子加工的成品——柿饼,依然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中秋节后,街上卖柿子的人就多了起来,一直会卖到年前的最后一个逢集。而我,总是要“奉陪到底”。
九十年代后期,吉县的苹果种植迅速发展,吉县农民也因为种苹果率先脱贫。
渐渐地,人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苹果生产,却冷落了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买柿子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街上卖柿子的人也少了。
十一月中旬的周末,和同事驱车下乡,来到中垛乡的腰西村。村子里到处都是红彤彤的柿子树。房前屋后,街头巷尾,路旁垄畔,不管是成排的还是零散的,每棵树上都挂满了红灯笼一样的柿子。远看似霞光,近看如龙珠,红红火火,亮亮闪闪。谁说秋风萧瑟,这里景色独秀。过去诱人的柿子,是这里百姓赖以生计的寄托,成了乡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民热情地说:你们去摘吧,想摘哪树就摘哪树。我们笑着说:柿子都有主呢,哪能想摘哪树就摘哪树。村民说:没人说的,你们尽管摘吧。
村民的话是那样朴实真切,就像路边的柿子树,让人感到亲切甜蜜。我们摘下树上的柿子,细细咀嚼着,一下子就甜到了心底。如今日子好了,柿子再也不是稀缺品。尝着它的味,童年的回忆一点点儿在心头弥散开来。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