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坡儿》读札
高建录
董爱民散文集《西边坡儿》内收3个小辑、43篇文章,按他的划分,一是关于故乡密码的破译,二是关于家庭血脉的账号,三是对其他一些物事的说法。
该书涉猎比较广,写得也比较杂,但基本上没脱离乡情、亲情和地域文化。其突出特点是,在对传统的靠近、对生活的探索中,流淌着温暖与爱,流露着对自我心魂的追问。
从整体风格看,董爱民的散文朴素洗练,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简洁干净,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情怀贯通。
文章的气象,就是人的气象
与董爱民相识,是几年前市作协在襄汾的一次采风笔会上,平时交流不算多,了解董爱民,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
近年来,董爱民的文学创作成果呈喷发状,作品发表在多种刊物上,我有些是浏览,有些是细品。窃以为,他的散文《西边坡儿》最能代表他的风格,有骨血,有趣味,有气象。
看他的人儿,读他的作品,大致有这样的印象和感觉:
这可是个人物。有一副好模样,有个好脾气,似笑非笑的神色,不慌不忙的作派,叫人难以捉摸,但应该是一个精致的人儿,做事有章法、求完美,写文章尽细致、致广大。
蜕变、嬗变、中年变法
董爱民出身贫寒,命运多舛,他的文学成就源于自己一步步的奋斗。民办教师、大学生、报社社长、旅游局长等经历,使他成为一个丰富的人。长期从事文秘和新闻通讯的工作,也使他原先的作品欠缺了文学特质,但几年光景,他就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一个文学人,而且转得快,转得漂亮。
俗语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质和性格的改变,比打下一座江山还难。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何尝不是如此。
但董爱民做到了,其嬗变过程中的痛苦、思索、训练,都异于常人。
作品的韵味——泥土香、烟火气、人生况味
董爱民知散文之三昧,有自己的擅长。他写亲情、乡情、人情,写熟悉的生活,写刻骨铭心的记忆,情节细微动人,人物栩栩如生。在他的作品里,散发着浓郁的人生况味和槐乡风情,也不乏时代印记的凸显,这正是他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董爱民对文字敬重,对词语运用得心应手,说人话,说实话,说有个性的话。在他的作品中,槐乡大地的方言、俚语、家常话随手拈来,显得那么熨帖,那么恰当,那么让人舒服,甚至能令人会心一笑。
“形式即内容”——跨越文体的创作
董爱民的几篇作品,在文体上让人有些迷惑:是小说?还是散文?比如《恰乎儿他就是我爸》《父亲是颗软柿子》等。
我觉得他应该是研究过中国作家史铁生和捷克作家昆德拉的。这二位的作品许多都是似是似非的超越文体的创作,既是先锋的,又是传统的;既可以作散文看,也能当小说读。不仅是普通读者,就是一些经验老道的编辑也常常会搞混。
对文体问题,昆德拉提出过“复调”理论,史铁生却认为“形式即内容”。
董爱民在文体的探索过程中,也在实践自己的一种文学理念,即把小说的元素、笔法渗入到散文中,将散文的真情、识见运用于小说中。
我觉得,文体的边界大致是应该有的,不然就失了规范,任何文体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规矩的。但也不应有高墙壁垒、楚河汉界,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物的命运,任何方式的文体和语言都可以尝试,重要的是回归心魂,自然流淌。
对地域文化的熟稔,强化了散文的质感
董爱民多年担任县旅游局和三晋文化研究会领导职务,编写过多部地域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对洪洞地域文化可以说是如数家珍,非常熟悉。
文化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也可以提升个体的品质和修养。作为洪洞“文化人”的董爱民,对文化的熟稔,无疑拓宽了他文学创作的领域和题材,也使他的作品富有文化气息和文学质感。《威风》《耍拳》《牌楼下》等,就是他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文学篇章的杰作。
对生活的犀利剖析,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董爱民出生在农村,又长期在农村生活,对乡村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和农民的艰辛、无奈、贫穷、饥馑等有切身感受。在他的笔下,不仅展示了农民勤劳务实、任劳任怨、朴实善良的一面,还描写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动荡以及他们的局限,对他们的自私、愚昧以及狡黠等性格缺点进行了揭露,表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人性与人情的温度。
董爱民是个内心强大的人,在他的家庭亲情散文中,对生父、生母、养父、养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有如实的解剖、刻画,不怕露丑、不怕露怯。强势的母亲、软柿子一样的父亲以及那个曾经的养父恰乎儿锁儿,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那个美丽多情却连民办教师也做不成的梅英,让人唏嘘落泪,有一种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问过董爱民,这些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吗?他肯定地说:“是真的!”单凭这点,他的人品、文品就令人刮目。
独具匠心的布局和精心雕琢的刻画
《西边坡儿》中的散文,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仔细阅读,就能看出作者的心计和雕琢。
董爱民是个精致的人,他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都是精心的,从题目、开篇、推进到结尾,从人物、情节、环境到语言,都能感觉到他的匠心。如同过去的手艺人,面对一件材质,拿着刻刀,眯着双眼,用心用力,细致入微,毫不马虎。
读他的作品,像是看一位标致的姑娘,长相俊美,衣着合体,梳妆正好,觉得养眼且舒坦。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文章本天成,如河水自然流淌最好,过分雕琢露出痕迹就需要斟酌了。
总之,董爱民的《西边坡儿》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2021年11月6日
(作者高建录系临汾市作协副主席、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董爱民简介:
董爱民,男,汉族,生于1960年1月3日。洪洞县辛村乡石东村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洪洞县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洪洞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在《诗歌报》、《草原文学》、《山西日报》、《山西文学》、《黄河》、《山西作家》、《都市》、《娘子关》、《燕赵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一百余篇(首),其中散文《东边井儿》被《读者(乡村版)》选用;出版有长篇小说《魔子努娃》、《大槐移民记事》、散文集《东边井》、长篇纪实文学《走近董寿平》;编著有《新闻写作漫谈》、《燃烧的青春》、《热土晨歌》,主编了《洪洞人文大辞典》、《洪洞文化精典》丛书十册、《老家》杂志等。
校对:张晶 曹燕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