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山游记
贾永安
2月27日,周日。天气格外晴朗温煦,一扫连日来的春寒料峭。我们一行四人前往位于洪洞万安镇西南的一座道家文化名山——乾元山。
我们驾车从山脚下一个叫石家庄的村子驶入,一路爬坡,蜿蜒盘旋七八分钟后,就远远看到乾元山建筑群了。
两三分钟后,我们来到了道观的后门。可以看到,整个道观建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土垣之上,南北宽度不足10米。
沿着道观左侧一条狭长的土路前行一段距离,再右转折返北上,就踏上嵌刻着八卦图案的太极广场,抬头仰望,只见整个元阳观建筑群,自南向北,梯次而上,精巧别致。从低到高,共有五层建筑。右首墙体上书“乾元山”三个金色大字额外醒目。越过一层房屋后,我们就来到通向山门的台阶,台阶两侧分别是七星台和莲花台影壁。两个影壁的后面,各有两间旧砖窑洞,门口分别挂着通背拳研究会和北京陈家沟太极拳临汾分会两块铜匾牌。
当踏完45个台阶来到山门口时,大门却紧闭。通过电话联系,没多久,从里面出来一位姓许的师傅给我们开了门。
入口不大,山门是两扇小木门。走入山门,我们一眼看到门口有一个小小莲花台座,上有一石柱擎起一个圆形的石球,圆球正面镌刻篆体“乾”字。
我们随着许师傅直接顺着大理石台阶来到了道观的第四层。这一层是为纪念元始天尊在乾元山中闭关修炼,专为他修建的玉虚宫。院落中有两颗青松分别矗立于大门两侧,正殿为三清道祖殿,两个侧殿分别是千神殿和万仙殿。正殿左侧则是供奉着太乙真人的太乙宫。千神殿与万仙殿朝向山外的山墙上,分别悬挂着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巨幅圆状图标,仿佛是一双看向山外的眼睛。
再往里走,来到被誉为镇山之宝之一的元代独龙壁小院。院中植有果树数棵,两侧旁门的门额上分别镌刻有“南迎薰风”“北接紫气”等砖雕字样。玉虚宫后墙背正中,有一个由多个六边形组成的巨幅影壁,正中心则镶嵌着一方砖雕独龙团身的图案,这是极其罕见的以独龙形式出现的砖雕艺术。
整个龙壁,一米三见方,龙身细长,盘曲如蛇;龙尾宛转,摇摆有力;龙头短小,龙爪如镰,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龙图案的特征。
独龙壁正对面,是三孔枕头窑,窑洞前的台阶下,左右各矗立有一通含基座和戴碑帽的巨幅石碑,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碑文已经斑驳陆离。
正中间的窑洞,其实就是通向北极顶洪元楼的大门过道,过道两侧有楹联为证:悟道须向元阳求觉路,觅真更宜北天问玄机;左右门脑上有一对儿对称的唐代木雕莲花额枋,由于年代久远,枋头业已开裂。窑洞的上方书有四个行楷门字“楼观沧海”。
我们走进窑洞,一抬头就看到近在咫尺的元阳观匾额和两边的木门上沿,有几只青鸽爬在上面,正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们,一点也不怵人。眼前的这个通道坡度很大,青石板台阶两边都安装有铁锁链供人攀爬。
这条通道一共有12层台阶,据说代表着一年里的12个月。
来到北极顶上,只见一座琉璃瓦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檐角高挑,面阔三间,气势恢宏的建筑雄伟屹立,傲视群雄,檐下额枋上悬挂着由当代书法家书写的三副四字匾额,两幅11字和13字楹联分列楼门两侧。四个檐角下悬挂的铃铛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清脆悠远的风铃声。这里就是史册记载的洪元楼遗址,除了这座后期修葺的洪元楼之外,楼台四周到处都可看到散落的各种石墩和残存断碑。只有东南角立有一通钢化玻璃罩着的石碑,上有完整版的《黄箓殿碑记》。
站立北极顶上,我们感觉置身空中,高与天齐,不觉心旷神怡,环顾四周,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难怪洪元楼入口门额有“楼观沧海”几个字。
午时两点,在道观南侧的讲经堂里,我们有幸见到道观主持柴道长。老人家年逾古稀,慈眉善目,阔耳面红,一袭深色连襟冬服。听说我们还没吃午饭,他热情地给我们让座沏茶,并端来一些水果点心让大家吃。
原来柴道长祖籍是山下的柴家庄人。有一次在外地工作的他听到别人盛赞洪洞老家的乾元山,便特地返乡来考察,没成想竟一下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我要回到乾元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它做一些事情。这么多年以来,他跑遍乾元山的周边,搜集整理出有关乾元山大量详实的人文历史资料,个人筹资为元阳观的修建付出了大量心血。
柴道长娓娓道来。乾元山隶属黄河东岸的罗云山系,姑射山脉中,处于三山交汇、龙虎拱围、神龟背负、阴阳聚凝之所,好似莲花状山势中的花蕾部位。唐柳宗元称其为“乾元之君”。宁夏陕西学者调研洪洞万圣寺时,考证位于宋家沟村附近的乾元山就是上古太乙真人修身处。
柴道长还饶有兴趣地说起来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和传说,比如“娘娘脚的来历”“仙人头的故事”“东西圈头的来历“神龟背水”“孔雀运砖”“石壁凹传说”“乾元古钟”,跌宕起伏,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下午四点了,我们再次感谢柴道长的精彩讲述,起身与他道别,老人家非要亲自送我们出山门。我随口问起通背拳的事儿,柴道长说,其实通背拳与太极拳自古就有渊源,石碑上的郭永福有两个大徒弟都在山下的村子里,每年的大年初一,通背拳班的弟子们,都会身着盛装,浩浩荡荡,从山下的韩家庄,一路习武到山上的太极广场。
此次乾元山之行,可谓收获满满。它的独特,它的灵异,它的神奇,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校对 张晶 贾楠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