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永远飘溢的粽香

2022-06-03 09:25: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永远飘溢的粽香

王友明

  因了母亲是端午这天去世的,故而端午便永远熔铸在我的生命里!每年临近端午,我和老伴儿都会提前买来江米、粽叶,自己动手包粽子,供奉母亲的遗像前。22年来,这一举动从来没有改变过。

  周一早晨,老伴儿便拉着我,从菜市场买来两捆宽大厚实、泛着淡绿色光泽的粽叶和上好的江米、红枣。回到家,她先把江米和红枣用清水浸泡起来。然后,用清水把粽叶洗干净,放入大锅里煮了1个多小时,等粽叶变柔软,关火、放凉、备用。江米和红枣浸泡3个多小时后,老伴儿说:“可以开始包粽子了。”说完,老伴儿便在客厅里摆弄了“战场”。我不会包粽子,只能给老伴儿打打下手。

  看着老伴儿包粽子,是一种超级享受。只见她左手拿起两片粽叶,稍微重叠一下,麻利地把它卷成漏斗状,右手迅速拿来一颗红枣,放在漏斗状底部,再抓一把江米,放到粽叶里的红枣上面,最上面又塞进一颗红枣,用手指压实,把粽叶包紧,放在盆子里。我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用线绳将老伴儿包好的粽子,捆绑结实即可。包了60多个红枣粽子后,老伴儿说:“母亲在世时喜欢吃花生。”于是,又包了40多个花生粽。我真的特别佩服老伴儿的那双手,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瞬间,一个漂亮的三角形粽子就完成了。忙活了近4个小时,终于大功告成。可当她站起身来时,腰疼得挺不直了,双腿迈不开步了。我赶紧搬来一把高脚椅,扶她坐下来,一边揉着她的腿,一边柔声说:“真是辛苦你了!”老伴儿笑了笑说:“辛苦啥,就是老不中用了。”我知道老伴儿的品性,这么多年以来,为了老人和家庭,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从不会有半句怨言的。生活的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万贯家财不是福,高官厚禄不是福,家有贤妻才是福。”看着勤劳朴实、贤惠善良的老伴儿,看着满筐子闪光发亮的翠绿色粽子,我感觉身上涌动着一股暖流,像一条涓涓小溪,滋润着我的心田。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我的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母亲,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一样,在童年和青年时代,饱尝了贫穷的煎熬、疾病的折磨和战争的苦难。新中国的诞生,赋予了母亲新的生命,已近不惑之年的她,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走进了崭新的生活。母亲不识字,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明白事理、懂得感恩,有着一腔最真挚、最纯朴的家国情怀。她经常说:“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现在能过上平稳的日子,得感谢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让母亲从心底深处对爱国诗人屈原格外敬重,每年端午,都要包几个粽子,或蒸一碗黏米饭,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屈原的画像前,虔诚地磕头。

  在我的故乡,端午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重视的节日。由于母亲的去世,端午遂成为母亲的忌日。从此,这个节日,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不同寻常、变得更加至关重要了。其实,我和女儿都不想让老伴儿辛苦,多次劝她,不要自己包粽子了,现在卖粽子的地方特别多,想买啥馅的都有。可老伴儿却说,那可是不一样,自己包的粽子,代表着一份孝心。见老伴儿如此说,我和女儿也就无话可说了。每年供奉母亲的粽子撤下来,我都会让老伴儿装进塑料袋,单独放在冰箱里,自己留着吃。我觉得,只要是吃着供奉母亲的粽子,就仿佛真切地拥有了母爱的温暖。真的,剥开碧绿色的叶子,看见洁白米团里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一种沁人心脾的、又香又甜的粽香味道,就会醉了我的心扉!我痴痴地想,母亲吃了粽子,也一定会陶醉心扉的。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母亲啊,每逢端午,我的心湖都会泛起思念您的潮水!

  静夜梦中重聚首,遥寄相思到天堂。啊,永远飘溢的粽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