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底色

2022-06-16 15:14: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八路军总部旧址

  “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以往不曾有过。 “七一”前夕,78岁的我,再回故乡时,竟然生发,还很强烈。村里编纂出版了村志,沉甸甸的。

  村前的北涧河,河水清清,一路向南。刻满沧桑的古桥,石基石拱,5个桥洞。桥下是童年伙伴们“狗刨水”和“扎猛子”的乐园。

  岂不知,雄伟的古桥,1937年11月22日这一天,朱德、任弼时率领八路军总部,车辚辚,马啸啸,通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桥,进驻我村,指挥华北抗战。

  岂不知,日寇侵占临汾之后,中共洪洞县委、洪洞县抗日政府、洪洞县牺盟分会、县决死大队等人马,先后踏上“兵家必争”的古桥,也进驻我村,组织全县统一抗敌。

  岂不知,威震敌胆的洪赵之队,在必经之路的桥头,设下埋伏,“桥东桥西两头围,捏了包子抓活贼”。半个小时,结束战斗,全歼敌军。活捉伪军47人,我无一伤亡。

  沧桑年迈的古桥,如今已经“退休”赋闲。重任移交给上游10米处的新桥。桥头,新建了护桥亭,供人小憩和凭吊。立有石碑,挂有“壮士斩蛟渡,将军饮马川”的楹联,记述烽火岁月,诉说古桥的英雄壮史。

韩家庄护桥亭

  过古桥,至村口玉皇楼,要爬一道长坡:桥子坡,是儿时玩“払蛋”的战场。割满一筐青草后,爬上坡顶,先不回家,玩“払蛋”。在坡顶部刨一个小圆坑,两人镰把守坑,一人从坡下挥动镰把,赶着一颗石头蛋子,往坡上滚,石头蛋払进坑里为胜。取胜很难,千辛万苦的蛋,将要进坑时,往往被守坑者击中,轱辘辘又滚到了坡底下。前功尽弃,卷土重来。两次、三次再往上払。人人轮着払,还有口诀:“払蛋払蛋,払进去是好汉。”

  岂不知,在这尘土飞场的黄土坡,发生过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洪洞县大队在此设下埋伏,“早就把那刺刀搭,上来就是要活抓。别看刘斜子蹦哒得欢,三个班弄了他两个班。还有一个班没有抓,是因为那天没出发。”

  如今,硝烟散尽,黄尘息落。桥子坡已经变成整洁的水泥路,直达修葺一新的玉皇楼下。

  玉皇楼上,檩椽间、瓦下洞,是儿时掏麻雀窝的理想之处。热天,洞下乘凉玩“狼吃羊”,玩“走方”。

  高高长长的青砖楼洞,儿时不曾发现什么特别。今日一看,果然有6个半人高的大字:“打倒土豪劣绅!”这是1936年,东征红军刷写的标语。

  村志还有记载,时年,在万安高小读书的本村学生张禄保,留下一封家书,不辞而别,参加了红军,西渡黄河,进入抗大学习。父亲张书礼得知后,赶上毛驴,驮上张禄保未婚妻狐凤莲,翻山越岭,闯关过卡,送到陕北完婚。后来,狐凤莲也成为一名抗大学员。抗大毕业几战之后,张禄保升任营长,在大同与日军一战中,身先士卒,英勇献身。

  当年的标语,依然完好。标语上方,还有几处弹洞,清晰可见,引人联想。

  岂不知,在这楼洞下,还发生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韩德胜三摔小鬼子。

  村志说,洞下乘凉的韩德胜,不忍受侮,应战鬼子的挑衅。乡贤张秀德,是洪洞通背拳第一传人,在村里办过拳坊,“三进步,铁板按,打得对手不溜转”。本村男子几乎都会几下。韩德胜人高马大,有两下子。3个回合,将鬼子3次重重地摔倒在地。事后,鬼子暗里追杀他,东躲西藏一家人不得安生,不得不挑上柳货担子上了东山。对外说出门编柳货,实则参加了八路军,扛着重机枪上了前线。在石门峪对日作战中,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

  八路军总部机关,驻扎在石狮蹲守的一个四合楼院里。儿时,村剧团在这里排社戏《姐妹俩》。姐妹俩男扮女装,在院里演习推石磨,又转又唱还流泪。看得忘了吃饭,忘了上学,挨了父亲一顿巴掌。

  岂不知,这个悬挂“八路军总部旧址”保护标志的院子里,曾经上演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佳话。楼院连着党中央,延安的电报来了:毛泽东、张闻天致刘少奇、杨尚昆并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的指示和命令。楼院连着全军各部,朱德总司令电报发出,命令刘伯承、徐向前等率军抗敌,破坏正太路,使敌不能通车。帅令,穿云破雾;将令,十万火急。将星闪闪云集“韩舍”,捷报频频飞报“韩舍”。“韩舍”生辉,史无前例。

  村志上,八路军总部行动路线示意图,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地图标示:总部在山西驻地多处,韩家庄是最西一处,最靠黄河的一处。此后,总部调头向东,挺进敌后。

  村西门外,与八路军总部旧址隔一条胡同,有一处院落,传统建筑保护标志显示,这里是中共洪洞县委和抗日县政府旧址。

  曾参与编辑《毛泽东军事文选》的高放同志,和曾在彭真同志身边工作过的韩乐风同志,两位都是在这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村志还说,5年前,高放的儿子,将母亲《回忆高放》一书,千里迢迢寻送韩家庄,递到老房东孙子手中。由此可见,故乡在高放及其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这个大院,我不记得进去过。村志说,在这里,组建了洪洞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妇女儿童流动工作团,组建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适应形势需要,党内把原第四区划分为两个秘密区,一个以韩家庄为中心,至西山,简称韩区,属游击根据地。一个以塾堡村为中心,至平川沿汾河,简称塾区,属游击区。我的故乡,一时成为洪洞乃至华北抗战的中心。值得一书,值得骄傲!

  八路军总部旧址东北,20米处,另有一处高门深宅。这个院我进去过,有人会抽丝线,我买过丝线。

  大门顶上有一块木匾,上面刻有三个大字:岁进士。

  岂不知,这是抗日将领韩春生的老宅。村志说,韩春生个头不高,有胆有识。参加过百灵庙、红格儿图抗战,是晋北联合抗战的联络副官。本村子弟李康文、李康仁、韩仰玉,还有我的三叔等十几个青年,参军抗日投入他麾下,在汾阳、孝义一线,连续对日恶战。日冦宣布投降后,驻晋日军仍在顽抗,韩春生率部,一路攻击,进军太原,是挺进省城的第一位师长。太原城解放时,他率领旧部71师,成功起义。

  山西古建所一专家在考察韩庄村时说,中国传统村落韩家庄村,是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这一说法,在村志中也得以印证。

  村北高高的祖始楼,建在黄土崖上,崖下是涧西村。放学后,两村学生约好似的,常在这里“打仗”。我也参加过“战斗”,武器是土圪塔。你攻上来,他攻下去,乐此不疲。被土圪塔击中者,便是“伤兵”,退到祖始楼下的窑洞里去“养伤”。

  岂不知,就在“养伤”的窑洞里,曾经停放过阵亡的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军区56团进驻易守难攻的韩家庄。国民党临汾保安队一千多人,突然包围了韩家庄。56团奋起阻击,在团长孙继争和兰政委指挥下,军民同心,顽强坚守,激战一天,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军损失惨重,灰溜溜败退,56团只有一名机枪手牺牲在祖始楼上。

  1948年3月27日,56团两个连,奉命赴洪洞临汾交界处的杜戍村,阻击敌人的抢粮队。不料军情突变,寡不敌众,退守村内董家院,顽强坚守12个小时后,趁着夜色,成功突围。阵亡的10位烈士遗体,转运到祖始楼下窑洞里,村人韩洪发等轮流看护,一一净身,置棺装殓。

  杜戍突围,战史一例。为阵亡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地点是我曾经上小学的地方:村西二郎庙。庙里,翠柏两行,郁郁葱葱。吕梁军区司令员彭绍辉,九分区司令员黄学忠,上了庙院戏台,敬献花圈。徐向前和贺龙两方派员到韩家庄56团驻地,总结突围一仗,通告各部。

  何等的惊天动地!何等的可歌可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金戈铁马,枪林弹雨。一场场,一桩桩,一件件,村志翔实,记录在册。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这一课,今天补上了。

  河水,汹涌澎湃,一路北来。通过新桥,再奔古桥时,哗哗作响,好似两位老友窃窃私语。贴面吻别后,头也不回,奔腾南去。夕阳下,波光潋滟,红彤彤,火烈烈,浩浩荡荡!

  故乡万岁!

  韩庄仁

  2022年6月

校对 曹燕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诗歌】故乡的夏天

 

下一篇: 苦寒育得菊坛艳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