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故乡红泥节村

2022-08-20 11:47: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的故乡红泥节村

□ 刘广敏

  童年记忆是人生最初的烙印,即使后来许多记忆慢慢模糊了,童年却牢牢刻在脑海里,甚至越来越清晰。

  我当兵离家35年,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去年10月,表兄家有喜事,我从秦皇岛专程回来。一到古县,我就急切地来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红泥节村。

  年少时急盼离开家乡,谋求更好的发展。50岁后在外地工作,思乡的情结越来越浓。我1987年11月从古县参军入伍来到秦皇岛,从部队转地方后一直在外地工作。这些年辗转过祖国的不少名山圣地,但故乡红泥节村的山水始终走不出我的心。

  把车停放在村庄下面的公路上,我漫步观看这里的山坡土地,道路树木,以及房屋拆迁后的痕迹。如今,村里的十多户人家都已整体搬迁,村庄里不再有人居住,但这里的一块砖,一棵树,一片片玉米地让我感到熟悉亲切。屹立在村口的老桑树苍老了许多,仿佛默默地诉说着村庄的故事。桑树下就是我家的老屋和院子,在院子的一片绿色植被里我搜寻到那棵梨树的根桩,这棵已被砍伐的梨树位于我家老院的中心,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一个皮薄果大的梨就是我们的童年美食。

  从村里的下院看到上院,感觉还是没有看够,踩着连雨天造成的泥泞路爬到村上面的山梁上,远观小村的全景。都说山水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其实天底下只有一轮月亮,人们却非说故乡的月最明,那是因为,游子们的童年之梦和生命之根,都是在故乡月色下生成的,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可更改不可磨灭,犹如每个人只能有一个生身母亲,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一样,可以说,母亲的恩永远最大,故乡的情永远最深。

  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总停在儿时的故乡。从出生到学生时代,我一直生活在红泥节村,这里有我最亲密的玩伴,最天真的憧憬。站在一块空旷地,这里曾经是村里的打麦场,也是儿时我与伙伴们摔跤比赛的地方;从村里到多沟小学一天走两个来回的小路,现在已草木丛生;老桑树东边的台阶是母亲送我参军入伍的地方,我走出老远回头,母亲还在风中含泪挥手……

  红泥节村大部分人以务农打工为生,小麦、玉米、核桃是主要的出产。乡亲们的勤劳朴实,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我坚韧前行的力量,教会了我学习、思考,我对故乡满怀感激之情。

  故乡明月在,我已生白发。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根走失。

  红泥节村,我灵魂的家园,我难以割舍的乡愁。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