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唢呐声声 吹出黄土高原风情

2022-11-19 11:45: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唢呐声声 吹出黄土高原风情

□ 董文达

  大裆裤、兜肚、绑腿,这是黄河岸边吉县唢呐人最具特色的标志,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原生态展示,这是吉县唢呐表演的特色。2006年,吉县唢呐被列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唢呐艺术在吉县流传已久,兼具宫廷韵味与黄土风情,是晋南吹奏乐的典型代表。据史料记载,吉县唢呐传世已480余年的历史,其体系的形成与明嘉靖年间的朝廷重臣石宝有着密切的关联。

  石宝原籍河北藁城,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世宗登基后,欲用他为自己谋利益。秉性耿直的石宝,不仅不支持皇帝的要求,反而“据理力争,持论坚确,遂失帝意”,被发配至山西吉州(今吉县)王家原一带,“眨为乐人,十世不得科考”。

  石宝和全家历经千辛万苦落户王家原西关后,恪守乡规,以礼仪传家。全家善待邻里,贫而不贱,卑而不亢。儿孙们拜当地老艺人为师,刻苦学习唢呐技艺,个个练出了一身绝活。石家人演奏的唢呐高亢、明亮,方圆百里无不闻其名。石宝将宫廷音乐的一些优秀元素嫁接到当地流行的唢呐曲牌中,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即使曲调名称和周边县市相同或相似,但其旋律更流畅悦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西关(因石宝家居于西关故简称之)响家到,女子才上轿”“西关乐人到,新郎满脸笑”“没有西关鼓手,姑娘死活不走”等赞誉石家乐人的顺口溜。几百年来,晋南人把吉县唢呐视为正宗,竞相习之。招人喜欢的吉县唢呐直接推动了当地吹奏乐的普及和提高,并对地方戏曲“蒲州梆子”音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吉县唢呐主要由杆子、键子、碗子三部分构成。制作工艺要求很高。

  杆子,长29厘米,内膛由细到粗,最大内径3厘米。杆子用材,多采用本地山中所产的木瓜木、对节木、黑老蛙木、黄栌木等细致木材经烘干制成。杆上前面开七个孔,每孔之间刻成竹节状。发音的哨子用芦苇根制成,憋气为一铜钱大小的铜片,卡于键子与杆子之间。碗子、键子均为铜制。铜碗由两节焊接而成,连接部分加铜箍固定,最小直径小于木杆下端,以便固定套在木杆下部,最大直径14厘米,整个铜碗成一圆马蹄形,与其他地方喇叭形的碗子截然不同。键子内用极薄如纸的紫铜卷成,外套两个铜制的糖葫芦式的套子,貌似一个武士的头盔,长5厘米,下边卡于木杆上端,上边可安插哨子。吉县唢呐与外地唢呐最明显的不同是它的键子和碗子,非常古朴。

  吉县唢呐音域排列很独特,全身8个音孔,构成一个八度再多一个大度,而每相邻的五孔之间构成一个纯五度,成为独具特色的“五度相生律”。在音色方面,由于其外形的特点,音色显得格外古朴淳厚,浓重无华,听来别有风味。

  吉县唢呐曲目、曲牌丰富多彩,代表曲目有《朝廷出南门》《孔子哭颜回》《下坡趟核桃》《大摆队》《朝天子》《祭灵》《梳妆台》《哭皇天》《凤凰单展翅》《亲家母吵架》等,这些经典曲目既彰显了当地农民憨厚朴实的天性,又体现出富丽堂皇的王者风范,成了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视听盛宴。

  吉县唢呐演奏技艺主要靠口传心授。高超的唢呐绝活,如口鼻无休止循环换气,一口吹多个唢呐,用鼻孔吹奏,模拟动物叫声,模拟男低音演唱等技巧,都需要多年勤学苦练方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历代唢呐传承人赐给一代又一代唢呐人的金玉良言。

  吉县唢呐的传承,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据典籍记载,从石宝开始历史上传承人已有十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杨吉生、葛文、刘晋明、张新忠、冯栓栓为核心的吉县唢呐人,收徒传艺,培养了众多技艺高超的传承人。近年来,由吉县农民组成的壶口原生态唢呐队,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农博会等各大盛会,在高亢激昂的唢呐声中,吉县壶口汉子以夸张的动作、高超的演奏,让人们记住了震天怒吼的壶口瀑布,也记住了这群粗犷豪迈的黄河汉子。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