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汾河情

2023-01-07 09:58: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汾河情

秦焕苗

  提起汾河,就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自懂事起汾河就一直在我的生命里流淌,忘不了它月明时的倒影,轻风里的涟漪,出水的荷花,成群的蝌蚪……

  这些年,汾河及其两岸的巨变让生活在临汾的人们感到震惊和欣喜。市民闲暇时都会去汾河公园游玩赏景,河水与两岸的植物花卉、亭台楼阁、假山奇石、曲径草坪等景观相互映衬、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夜晚这里另有一番景致,各色夜灯与周围楼群的轮廓灯汇集成灯的海洋,诉说着盛世繁华和美丽祥和。

  我是汾河的孩子,生于此,长于此,几十年风霜雨雪从未离开过它的怀抱。依稀记得孩童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汾河滩。干旱的季节,河床裸露,滩泥干得裂开一条条长长的缝隙,横七竖八,一眼望不到边;有些低洼的地方积存着一些水,极浅,刚没过小腿,这就是我们喜欢玩儿的地方,因为里面有成群的蝌蚪,运气好的话还会抓到好看的小鱼儿。虽然那时汾河滩满目荒凉,杂草丛生,但依然是孩子们眼里最好玩儿的乐园。

  河滩留在记忆里的故事有很多,记得有一年学校暑假里提倡勤工俭学,让学生们自己挣新学期的书本钱,有的学生去捡瓶子、纸箱等废品,有的学生在商店、饭店、理发店等场所打扫卫生,而我与几个高年级的学生选择割草卖给饲养场。出发前大家七嘴八舌地围坐在一起商量去哪里割草,最后一致同意去汾河滩,因为那里野草丛生,牲口爱吃的芦苇尤其丰美。那个假期我们去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满心欢喜的,因为除了割草,还可以在浅水坑里玩儿,抓蝌蚪、逮小鱼儿、捉青蛙……我们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很快就挣够了新学期的书本钱。那是一个难忘的暑假,因为河滩,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才如此有趣,深深地留在记忆的长河里。

  说汾河的过去,不能不说的是西门渡口,这是当时连接河西河东的中心枢纽,上了年岁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古老的渡口,因该渡口位于城西门故名。当时渡口分为平时通过浮桥过河和汛期乘小舟摆渡两种形式:在水位线正常的时候放几艘木船,木船上面铺上厚厚的木板,用钢丝缆绳拴在一起,走上去一步三颤,感觉像现在景点的浮桥;倘若汛期河水大涨,浮桥上无法通行,只能坐船摆渡到对岸。记得汛期发大水时,年少的我们就会结伴去西门渡口看船只摆渡。东来西去的过客,有扛着自行车上船的,有牵着猪羊上船的,也有扛着大包小包上船的,还有抱着孩子上船的……记得那时,站在岸边看来回摆渡的船儿,就可以看上大半天,好像是在看戏看电影似的。1999年,因建棉花滩水库,古渡口被淹没,从此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之前有朋友从远方来,没有可去的地方;而现在我们可以带着朋友坐着小船畅游汾河,两岸美景大大满足了我们在朋友面前的虚荣心。去年,一个初中时就随父母去了南方的同学,40年后回来参加同学聚会,期间大家一起去汾河景区游玩,漫步在汾河岸边,目睹眼前的巨变,这位同学震惊了,连声说:“天呢,这还是汾河吗?这变化也太不可思议了!”他兴致勃勃地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要带回去给父母看。后来他打电话跟我说,他年迈的父母看了汾河的照片和视频,激动地流出了眼泪,非要回来住一段时间。汾河,母亲河,它缓缓地流进每个游子的血液里,幻化成一种符号,摇曳在他们思乡的梦里。

  站在萱楼南望是彩虹大桥,也就是替代西门渡口的大桥。彩虹大桥横跨滨河东路、大运高速和汾河东西,于2010年9月建成通车。远看彩虹大桥犹如一道“飞腾的彩虹”,成为临汾市区一座景观桥梁,它与河水以及两岸的绿色植被、亭台楼阁等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少市民喜欢在这里游玩拍照,更有许多青年人把这里作为拍婚纱照的胜地。

  有一年春节,在外地工作定居的朋友们都回来过年了,一起吃饭聊天时,说起小时候汛期在西门渡口看船只摆渡的情景,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那份幼稚,那份执着,是我们一生怀旧之情的聚焦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抢着抒发感慨,回忆着那时坐在岸边看船来船往的点点滴滴,说到可笑之处,笑得肚子都疼了。饭后,发小闺蜜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彩虹桥,寻找哪里是当年浮桥的位置,哪里是小船停泊的小码头,哪里是我们当时坐着看摆渡的地点……望着眼前恢宏的大桥和不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顷刻间恍若隔世,为家乡的巨变而感叹、自豪。

  站在萱楼北望是锣鼓大桥,取代的是以前的马务大桥,也是连接汾河东西的大动脉,重建后更名锣鼓桥,是中国首座锣鼓文化景观大桥。临汾素有“锣鼓之乡”美誉,锣鼓大桥将浓重的锣鼓文化元素融入桥梁和雕塑设计,极具本土特色。锣鼓大桥包括大桥主桥、4个锣鼓广场和4座威风锣鼓雕塑三部分。桥墩、护栏和桥面中心隔离带共雕刻镶装1500多面石鼓,形态各异,气势壮观,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创世界吉尼斯之最。桥头4座威风锣鼓雕塑,高13米,采用花岗岩雕刻,分别塑造了威风锣鼓中鼓、锣、钹、铙四种乐器的演奏艺术形态,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给人以新颖而浓烈的艺术感受和历史感。

  如今,走进汾河公园,看见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无限的自豪感会涌上心头,汾河四季的绚丽多姿不正是我们临汾的名片和缩影吗?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静”中战“疫”

 

下一篇: 【散文】仰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