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华节气之美

2023-03-18 09:41: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华节气之美

韩亚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但那个时候只是隐约知道二十四节气歌是和种农作物有关的,因为总是听着奶奶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这些谚语,所以那时候的我,总感觉这些与我的生活关联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二十四节气越来越走进了我的生活,让我发现了她的独特美。

  这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诗词之美、风物之美、人生之美,在节气里,我们看得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看得见山河岁月诗情画意,看得见处变不惊的生命感悟。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时光串起,照亮在一代代农家人的心头,温暖着农家人的心窝,农家人像呼唤自家疼爱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气。他们呼唤立春的时候,内心飘荡着春耕生产的希望之光;呼唤清明的时候,满眼都是种瓜点豆的神采飞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是麦子灌浆的扑面清香;说秋分的时候,是眼神里的丰收喜悦和嗅觉里的硕果飘香;讲白露的时候,是双眼的清澈,内心的澄明。但更温暖的是大寒节气,大寒迎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祭灶、扫房、蒸年馍……这个节气呼唤出了农家人的欢欣鼓舞,也给农家人甩出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春天。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就这样在四季轮回的流淌中,每一日每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她是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韦应物《观田家》中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是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中的“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是欧阳修《小满》中的“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是刘禹锡《秋词》中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是杜耒《寒夜》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每一首诗句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一段故事,这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映刻着每一季候的诗意浪漫美妙,渗透着情感与天时的同频共振。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自然界的风景、树木、花草代言了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颜色、物候和气候都有属于这个季节独特的美,这些美铺陈着中国人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基因。她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冬眠以及冰雪融化、电闪雷鸣来标识四季流转的轨迹。这四季风物各有不同,春天的生机勃发、风和日丽、万紫千红;夏天的繁盛翠绿、花之绚烂、热烈奔放;秋天的成熟收获、秋波横流、秋爽媚人;冬天的内敛沉稳、银装素裹、洁白纯净,二十四节气的万物美景就这样在人们的心中、耳中、眼中。

  节气里有人生之美。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不动声色,表面看是农谚的注解,实则也是哲学在人生的变身,理解了自然节气,再内观自己,我们会发现人生亦如节气,节气不仅是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与远方。理解了节气,我们也就能安然接纳任何境况中的自己,在烦嚣世界给自己一个沉着宁静的内心。细细品读节气,生命会瞬间清澈明朗,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分”,“分”即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惊蛰中的“惊”,道尽人生难以避开的况味,惊中有“警”,当时时觉察,当处惊不变;比如“芒种”,一“收”一“种”,道出了人生真谛,因为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比如对应关系中的小暑与大暑、小寒与大寒,而小满之后则无大满,因为“花未全开月未圆,人生最美是小满”,小满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中庸之道,人生忌大满;再如“露、霜、雪”在这四季里既是冷酷也是温情,它促使万物进化更新,生生不息,这些也许就是二十四节气演绎给我们的人生爱惜与至真至美。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我们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行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你的血脉更加蓬勃,你的骨头更加坚硬,你的气节更加昂扬,因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基因,我们的中华文化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越发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