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乡村夏月天
彭海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每次读孟浩然的诗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在心头油然而生,仿佛,一草一木近在眼前,一山一水都温柔可亲。
原来,乡村的记忆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记忆,也是成年后渴望回归的感召。
年幼,我总会在夏天暑热消退的傍晚,约上两三好友在村外散步。凉风阵阵,白云悠悠,晚归的老人拉着木板架子车从我们身边经过;还有几声不知疲倦的知了的叫声传入耳朵。
那时,我们就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飘忽变化的白云和不远处绿树包围着的小村子。光阴悠长,时光如常。小溪水哼着一曲儿悠长的小调从村落前缓缓而过,而晚归的牧童也骑着老牛欢笑而来,羊群“咩咩咩——咩咩咩——”地叫几声,又埋头啃几口野草,玩累了一天的大白鹅也有模有样地回到鹅圈……这不就是夏日村庄的真实写照吗?
夏天的村庄是宁静的,但偶尔也会有一阵欢喜的热闹。天气的炎热和避暑工具的落后使得你很少在夏日午时看到村子里有人走动,大部分人选择在自家屋子的树荫下纳凉。通常,铺上一张草席,摇着几把蒲扇,便开始了一段的闲暇避暑时光。孩子们也会趴在大人们的身边,安稳地睡着,嘴角还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
想来,他们梦里一定是思念着自家果园里的桃子、葡萄、李子、梨有没有成熟。不知不觉中竟在梦中流起了口水。大人们摇着蒲扇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便也睡着了,不知道梦里操心的是自家的庄稼还是顽皮的孩子……
那时,乡里人的房屋前后,几乎都不会缺少几棵树的陪伴和点缀。我家的院坝里,种有三五棵李子树,还有几棵桃子树。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我家门前的那片竹林,因为那里是知了和小孩子的乐园。知了声声欢鸣,为村庄的热闹贡献了一半的力量,竹林阵阵光影,为我们儿时的夏天带来了不少欢乐。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从窗棂悄悄地照射进来,床上将醒未醒的我,一大早就听见知了高昂的歌声。这让我不禁觉得,是它们为叫我起床而鸣叫,还是我起床是为了听它们的声音呢?
如果说早上的知了叫声是催促人们起床的歌声,那么,午后的知了声就实在有点恼人了。在祥和安静的午后,它们一枝独秀不断惊扰着好梦中的人们,直到那些顽皮的孩子被吵醒,纷纷涌进树林,要和知了打一场硬仗,它们都还不罢休。
这时候,孩子们找来绑着网兜的木棍,不断围堵扰人清梦的知了,知了只好拼命往高处飞去。于是,时间游走的痕迹就在这种反复甚至有些聒噪的叫声中被越拉越长。
村庄另一半的热闹当属于蛙鸣。池塘畔,它们是夏天最长情的歌唱家,也是最可爱的绿精灵。到了夜晚,村子里的人们要睡觉时,它们如舞台上的主角儿一样,便闪亮登场了。“咕呱——咕呱——”地叫个不停,每逢雨天叫得最欢快,好像是雨的使者一般。
其实,我家门口的小树林前就是一片池塘,因此,我们与蛙鸣的距离也就相对近,几乎每天都是在一片蛙声中入眠。那时,大人告诉我们青蛙是益虫、是农家人的好帮手,经常帮农人捕捉啃食庄稼的害虫,因此我们对它也格外亲切。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当年我还小,并没有体会到古人“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种饱含着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心情,心里只惦记的不过是邻居家那农田里一望无际的大西瓜……
夏日的乡村聒噪却又幽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搭配。生活在其中,细细感受,宛如走入诗境。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