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山下龙眼泉

2023-09-15 11:1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明珠山下龙眼泉

文/贾永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

  据考证,洪洞境内的泉水竟有126处之多。其中,广胜寺脚下的霍泉乃三晋名泉,而在河西堤村乡,也有一处不分昼夜、汩汩而出的泉水——龙眼泉。

  相传,堤村曾叫嵇村,源于一户姓嵇的人家举家迁居此地而得名。旧时,一到雨季,村东汾河水泛滥,经常冲刷粮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所以人们就修筑了汾河堤坝。村西还有清康熙年间修的舞阳河堤坝,村北也有清代所建的涧河堤坝,这三条堤坝,如龙盘虎踞,保护着这里的人民,加之“嵇”字难写,读来拗口,后来人们就改村名为堤村。

  “泉名龙眼两石洞,日日夜夜清泉涌。三座方池映彩云,十字水渠流月影。”原山西广播电视台驻临记者站站长刘国柱先生曾如此描写被堤村人视为“水神”的龙眼泉。

  位于堤村村东南的龙眼泉,原叫八宝泉(清、冷、香、柔、甘、净、不涸、沉疗),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明珠,到了夜间奇光映射,辉煌夺目,因恰似龙眼,故称龙眼泉。

  据记载,龙眼泉园区始建于元代初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有溪,溪边有泉,泉上建有小庙,泉水经庙下流出,自泉前池塘正东而出,灌溉范围覆盖堤村及邻村李村,甚至偏南稍远的好义村。清康熙年间扩建,砌窦垒室,疏通泉源,使之坐西面东,初具厅院。又于民国8年重修扩建,加固窦室,修庭造院,砌石为池。前池中央建一八角亭,池边设条石无数块,便于村民浣衣、牲畜饮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集资修复了两次,维持原本样貌。1988年、2008年村民又筹资重修扩建,并将就近地块扩容入园,增补亭台楼阁长廊若干,目前总面积5亩有余。

  2023年秋,白露刚过,笔者一行三人赴堤村乡访贤,返程途中,因久仰龙眼泉盛名,随即驻车入园,实地揽胜。

  站立高处,放眼望去,整个园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恰遇该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复施工,园区大门已由原来简陋的圆形拱门,改建成大门带耳房的恢宏形制。而偏西的核心区,最为吸睛。

  移步低洼的池塘边,映入眼帘的是靠东侧的一个半圆形水池,池水非常清澈。池中央果然有一座八角小亭,亭台的左右两端则有一条迂回曲折的水泥廊台贯通南北。这里的池塘,看上去不足一米深。忽然,不知从何处游过来一群黑鱼,然后它们又机警地分成三拨,好像在对陌生来客窃窃私语。等好奇的我们掏出手机准备抓拍时,它们又迅速逃逸,一转眼的工夫,鱼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抬眼西望,满眼葱茏的明珠山脚下,刚刚修葺一新还未彩绘的龙王庙巍峨耸立,那高翘的檐角伸向半空,如同大鹏展翅,气势如虹!单檐歇山顶的屋脊正中,又置砖雕两重,寓示之上还有两层楼宇。庙门口的两侧,分别对称地矗立着两棵粗壮的翠柏,村里人皆尊称其为“龙角”。龙王庙殿前的南北两侧,新增建了两座形制较大的亭子,尤其是那十字歇山顶的屋顶精致而又庄重。两座亭子前,又各新建了面阔三间的水阁。最令人注目的是北侧水阁屋后那棵粗硕的柳树,高大茂盛的它,日夜守护着这流淌的龙眼泉,见证了龙眼泉几百年来的沧桑变化。

  龙王庙前那一堵新修筑的墙体上,深蓝色的彩绘背景象征着宽阔无边的海洋,墙体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只通身金黄、形态逼真的虬龙,仿佛正在游弋舞动。而墙体下方的正中部位则有三个拱形门洞,这里便是该园区的主角儿——龙眼泉了。

  三个门洞之上,分别嵌入“龙眼泉(红底金色)”“馨香”“澹泊”三副门字,左右还嵌有两副对联,分别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欢水笑杨柳舞,水清鱼跃松柏歌”。大家在为之叫好的同时,也指出根据古代书写与阅读的习惯,门字应该从右至左排列最为妥帖。

  三个水洞前有一座长宽约6米见方的方形池塘(西池),池塘三面均由三层青石台阶砌成。我们先后俯身查看了3孔水洞,水面皆清澈透底,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特别是在第二个门洞,你若低头仔细端详水面,会发现那水纹层层叠叠,荡涤开来,由此推测其出水量不可小觑。忽然,有两条一尺多长的黑鱼从里面悠闲地游了出来,突然发现有人,马上又一转身,倏地就不见了。噢!原来这毫不张扬、汩汩涌出的泉水,竟然是从龙王庙下的暗洞不停地流淌而出的,我们不禁欣喜若狂,总算搞明白了龙眼泉的来处,实在是不枉此行。俗话说得好,好事成双。稍后,我们竟在靠南的门洞条石间,又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蛰伏于此的大乌龟。

  记得人们常提起“洪洞有十八怪”之说,其中一怪便是“龙眼泉神鱼不能逮”。我们赶紧向陪同的村干部求证。他点头表示肯定。

  他说,当地关于龙眼泉传说的版本很多。听老人们说,古时候,堤村村南曾有一条龙保护当地人,后来有一条恶龙飞来堤村兴风作浪,祸害当地。堤村龙随即与恶龙殊死搏斗,直至精疲力竭,最终坠落于南堡山下,不甘心的它痛哭流涕,哭啊,哭啊,泪水就变成了泉水,长流不息。

  随后,他又讲述了“观音菩萨赐水”的传说。古时候的舞阳河川经常连年干旱,民不聊生。观音菩萨为挽救众生,化身一老妪,手抱水塘从尚头峰启程,往东行进。她一路叫喊:“接水来,接水来。”可肉眼凡胎的众人不识神仙,还认为其精神失常,急躲慢闪。老妪摇头叹气,边走边喊:“接水来,接水来。”几天后,来到堤村南堡山下,几位老者见到仙雾缭绕,便齐刷刷跪拜在老妪面前诉求。观音菩萨便将一塘圣水倾倒于山脚下,顿时从地上涌出一股清泉。当村民再三拜谢时,观音菩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人们就建池修亭,起名叫龙眼宝泉。

  村干部一时兴起,又饶有兴致地说起了龙眼泉的另一个神奇故事——刺金灯。相传,旧时龙眼泉那里有一盏金灯和一盏银灯,庇护人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后来,来了一个外地人,此人经常是夜出早归,行动甚为诡秘。有一次,他悄悄来到龙眼泉,抽出宝剑,瞄中金灯,猛地一刺。突然,一缕青烟腾空而起,再转眼看那人早已化为灰烬,但那盏金灯依旧闪闪发光。

  几百年来,甘甜可口的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善良的堤村人。当地民谚还有“金张端,银许村,好人出在堤李村”之说。言外之意,就是说人家堤村、李村的人大多貌美肤白,据说就是与长期饮用龙眼泉水有关。

  村干部说,自己小的时候就常来这里玩耍。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来泉里挑水,家里的水缸竟从不生水垢。用龙眼泉水熬出的米汤糯香爽口,非常好喝,老少皆宜。但也发现一个现象,村里人吃喝洗涮都用泉里水,却从不吃泉里的黑鱼。当地人崇奉龙眼泉,把它当作村里的“圣泉”“神泉”。每到寒冷的冬季,这里的泉水温润,从不结冰,经常可以看到池塘水面上雾气腾腾,分明就是一处温泉,就连池塘边上的那棵古柳树,即便到了三九寒天也是枝叶青青。而每到炎热的夏季,池水却一反常态,异常冰冷,他从没见过有人在此游泳来消暑。

  每年的阳春三月,龙眼泉园区还会定期举办庙会。到那时,龙王庙内香烟袅袅,威风锣鼓喧天震地,摆摊做买卖的搭满了帐篷,舞台上演着精彩的蒲剧和道情大戏……龙眼泉庙会的盛况,有诗为证:龙王庙内香袅袅,龙角柏枝绿荫萌。廊房看台满游客,丝弦悠悠唱道情。

  看着眼前这从不间断、流溢而出的清泉,自由自在游弋其间的黑鱼灵龟,还有苍翠欲滴的株株松柏,供人畜洗衣饮水的诸多条石,再听着村干部娓娓而谈美妙动听的种种传说。我的脑海中,陡然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绝美画面。

  是啊!明珠山下的龙眼泉,它是堤村历史发展的记录者,它见证了堤村悠久辉煌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嵇村人筑堤建坝、抵御自然灾害的无畏无惧。它又是堤村人民的幸福泉,它用甘冽的泉水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了堤村人善良刚直的性格,创造了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它又是堤村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始终与堤村人同命运、共呼吸,造就了一种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态,创造了洪赵文化体系里独特的堤村文明。

  流淌几百年的堤村龙眼泉,你就是生命之源、精神之源、文明之源。在此,我想借用退而不休、毕生致力于传统国学研究的堤村乡北垣村人,原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为正在修建的龙眼泉园区题写的一副楹联作为收束:灵泉出山,流古今日月;方塘开鉴,照天地良心!

2023年仲秋

  校对:侯丽娟 刘正儿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我的爷爷

 

下一篇: 迟到的感恩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