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热爱开始
——聆听文学讲座与名家对话
王友明
国庆前夕,得悉临汾市图书馆有“名家讲座、对话”的消息,我为之心动,即刻报名参加。9月26日上午,我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进图书馆一层报告大厅。
9时20分许,著名作家葛水平和蒋韵老师款款而来,在前排中间位置就座。趁着讲座还未开始,我疾步走向前,虔诚地将签名散文集《时光印记》赠送给两位老师。她们遂双手捧书,面带微笑,同我合影留念,定格下一个温馨难忘的瞬间。
开场是葛水平老师的《文学发现人性之谜》讲座,一开始,她便轻声说了句:“文学从热爱开始。”这7个字,在我听来一字千钧,不由得勾起我对过往那段文学创作经历的记忆,拨动我文学情感上的那根弦,引起我心灵深处的共鸣。我的文学,也是缘于热爱啊!她深情地说:“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以故事取胜,打动人心的故事一定来源于最基层。在这个重要的年代里,伟大的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不可能失去同社会的联系和人类命运的关怀,真正的作家是富于文化理想和道德责任的。面对生活的真诚和勇气,写作者内心有光才能看见喜爱光明的劳动者。”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知道,她是在沁水河边长大、走出来的大作家,是山西农村的“土娃子”。同样从农村一角出发的我,听着她的肺腑之言,心生景仰和感佩之情。她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山药蛋”气息,这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的,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着沁河的水……每每读她那洋溢着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风情韵味的作品,都会把我带进一种久违却亘古的生存状态。她那家园亲情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不是浮在生活表层描绘山水风情,不是站在远处眺望历史和现实,而是“行走”到生活的深层和历史的深处,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临其境”,寻觅感受真、善、美和一切有价值的片断,用充满诗意的文笔抒写和呈现出来的,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她首先讲述的是小说《养子如虎》。这篇作品书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儿子。寒酸的土屋里没有女人,父亲不是亲父亲是养父,是他的舅舅。姐姐把第一个孩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弟弟一辈子没有娶妻。养父有手艺,是个聪明人,又会木工活计。养父家徒四壁,还嗜酒如命,他对养父又爱又恨,贫穷和苦难也成为他奋发成长的沃土。因了贫穷,学习优秀的他被迫放弃高考到榆林当矿工,多年后不仅娶妻生子,还当了年薪达30万元的采煤队队长。养父不幸因癌症去世,他执意购买塑料布包装破败的土房子,以期留住过往与亲情,更期盼以此安放祖先的灵魂。这是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写他们的情义和德行,写得深刻、真实而感人。在大屏幕上,我看到了她的老家,一孔黑褐色的窑洞;我看到了她年轻时同爷爷、父母、小婶的合影;我看到了她拍摄的老农牵驴行走在小巷、牧羊人手举牧羊铲眉飞色舞、手拿竹棍的耄耋老妪坐在院门石板上的一个个感人镜头。再倾心聆听她讲述的那些苦难忧伤的故事,我潸然泪下。她是用“文学发现人性之谜”,用跟上时代步伐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学新境界啊!
继而,她又讲述长篇小说《和平》。她说:“这是我花费精力最大的一部作品,只是想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来记录时代和时代背景下的民众。没有一个人是为战争而出生。战争把一切温暖的事物变得黑暗和悲伤。文学留痕,诚如博尔赫斯所言:‘文字是共同记忆的符号。’”我暗自思忖,如果真正带着对人性的关注,走进她笔下的“战争”,就会发现她笔下的人性是多么生动和丰富!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话题,人性的善恶会在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善与恶,在大是大非间,在黑白两极端,最是见人心!许多不争的事实,在证明着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止有善良,还有邪恶与冷漠,这就是人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观点,提出了“性恶论”。这个“性恶论”,虽然令人觉得不是个滋味,却有时相当现实。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不就是创作出好作品,弘扬好中国精神,传承好中国文化吗?!身处光荣时代的作家,就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这是文学的追求,也是文学的魅力。缘于此,我对她“一切都在真实的起点上”的观点,深为叹服。多年来,我始终如一地热爱文学,保持着对文字的敬仰和尊重!
在《岸上的九曲回肠》“名家对话”环节,每一个瞬间、每一段话语,都让我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
葛水平:“蒋老师,面对纷繁的世界,您从不低头,只要是低头,肯定是写作。您是跟随潮流的作家,为了一次寻根之旅,走遍大街小巷,发现与故乡有一种隔陌感,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当代人对古代的抛弃,是一种悲哀,我们要打捞对历史片断的记忆。您是很了不起的作家。您是一个用洗洁精洗黄瓜的人,却能写出《北方厨房》那么厚重的书,为什么?”
蒋韵:“《北方厨房》以奶奶、母亲、我,三代女性的主厨食谱为经,以开封、太原、香港等城市空间的辗转为纬,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70年的风风雨雨。这是用食物记录我的生命史和家族史。”
葛水平:“这是对味觉的记忆,我们的味觉是有故乡的。”
蒋韵:“这本书一开始很随意,写着写着我还挺有野心的,想通过北方一个小小的家庭、家族,给北方的烹饪史留一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里,不仅通过食物生发开来,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存记忆,跟我们的生命记忆有关。我是一个食草动物,食物链很窄。我想,要管住舌头,不能随意开拓食物的边界。”
葛水平:“一定要管好舌头,一个是不能乱说的舌头,一个是食物链的舌头。”
蒋韵:“您写小说《和平》,是有野心的。我看您的《河水带走两岸》,也非常感动。您把所有的事物都赋予了灵性,万物有灵。我们对万物要有一种敬畏感,有了您的作品,才能河流不死,乡村不死。”
葛水平:“没有河流,就没有故乡。所以,我们要热爱黄河这条大河,是这条大河教育了我们。群众语言,有其特有的感染力、亲和力。在一条河流边,我遇见一个放羊人,他说:‘守着一条河,使唤不上水。’这就是农民的语言,活色生香。有一次,我来到家乡,看到沁河两边,是种植的玉米,是遍地的垃圾,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受。有位农民却说:‘沁河是一条好河。’他还说:‘沁河是有感情的,是会回馈岸边人们的。’这话很是触动我。在目前的文化中,不要失去美好的记忆。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故乡。”
听到这些话,我感动不已。是的,一个不热爱家乡、不热爱祖国的人,身上必定缺少一种精神,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作家!
葛水平:“您说,遇到一些事情,不会泪目,可我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依然会泪目。您写到的大先生牙袋,就很动人,这样的景象,不是每个人都能感悟到的。”
蒋韵:“牙袋,就是把自己掉下来的牙,装在里面。这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比如,秋风起,柿子落了一地,我就说,万千精灵落了一地。这是对生活的感悟与感动。”
葛水平:“文学就是我的故乡。临汾是文化的发祥地,我们是大河文明,一定要有良好高尚的审美观。”
…………
葛水平与蒋韵老师的深情对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奏响了我的心声,触动了我的心扉,净化了我的心灵,开启了我的心智,点亮了我的心灯。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教科书,让我们从热爱开始,去经历、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吧!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