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童年的电影

2023-10-21 09:45: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童年的电影

杨凤鸣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一个展厅内,有一处实景展示,展区内的麦秸垛、木条凳,四方桌上的放映机,还有挂在墙上的白色幕布,放在窗台上的大喇叭……熟悉亲切的场景,又把我引回了故乡。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于汾西县申村。在那个只知道吃的年龄,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早不记得,能记起的,是在村里的十王庙里,大大的白色布用两根绳子绑着,吊挂在庙台前,台子左侧的窗户上放着大喇叭,离幕布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像两个小车轮一样的放映机。那时候,影片的名字我不关心,天还没黑,我就拿着凳子去占位置。等幕布挂起,就一伙一伙掀起幕布往后瞅,奇怪这么个白布子,怎么就有人在里边又说又唱的,手榴弹也炸不破,火也烧不烂……放映前,放映员把一道白光照射到幕布上调距离时,幕布上就会叽叽喳喳一浪高过一浪地长出许多长长短短摇摇摆摆的手,有的还踩在凳子上,连脑袋和身子都映了上去,黑乎乎的,很让人眼热。当电影正式开始时,谁的手还敢上去,必遭大人的责骂。

  因为看电影,我曾丢过一件让母亲心疼了很久的物件——一个小背靠椅,那是父亲专门请木匠师傅做的。那天我拿着椅子去占位置,可到了庙里后,记不清被什么好玩的东西勾走了,竟把椅子放在庙场后面,自个跑了,等大人来后,椅子找不见了……

  童年的记忆里,完整的电影没看过,大多时看着看着两只眼睛就打架,歪在了父亲怀里。但也有一些“精彩”镜头,至今仍印在脑中。如放《红孩子》时,记得两个人骑着马在路上走着,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打了一拳,这一拳真厉害,一下子把电打没了,庙场里立马黑乎乎一片,手电光在幕布上乱晃,放映员也大叫,发电机没油了,加了油就好了;还有送鸡毛信的海娃往羊尾巴下绑信的时候;红牡丹侧着身在马上跑的时候……不明白放映《窦娥冤》(后来才知道那叫《窦娥冤》)时,和我们一排坐的婶婶怎么哭得那么厉害,是有人偷她家的苹果吗?……

  印象最深的有两部电影。一部是《西安事变》,与往常不同的是,那一次不是露天放映,是暑假的一个白天,在庙里的一间教室(庙里的东西厢房后来被改成了教室)里,教室的窗户被堵的严实,那一次还卖票,记不清一张票是一毛钱还是几分钱了,反正我因为丢了二分钱,进不了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绕着教室转圈圈,后来父亲来了,带着我进去了,可电影也快完了。还有一部是《宝莲灯》,在我家老院的西厢房里放映,记得那几天老下雨,下得人很恼火,放映员来好几天了,外边没法放映,说天再不晴就得走了,到下个村子,可村里人不愿意,说这怎么能行,要走了再来还不知是猴年马月……后来西厢房的窑后面挂了个白床单,放映机在炕上,外面下着雨,炕上炕下挤满了人。

  难忘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前梁上,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打着摇摇晃晃的手电“赶场”;难忘睡在软和的麦秸堆,不看幕布,看亮闪闪的星星,美的像睡在席梦思上;难忘放映队走后,第二天在庙里拾到一分钱,高兴得像得了金元宝……当我把这些讲给儿子时,他先是听着问着笑着,后来就不笑了。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