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家印象

2024-01-13 10:06: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老家印象

吕锦春

  天镇县米薪关镇上阴山村(山西省大同市),是我的老家。

  16岁上学离开老家之后,异地求学、工作,我只有节假日才能短暂回来“做客”数日!所以,老家的印象,还是小时候的记忆。

  老家的村名,是由它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村里大约有1400多口人,是全镇较大的村子之一。

  老家被卧虎焉、南梁山、乃庞山三座小山环绕,整个村庄显得十分静谧;小河河、山夹河两条水量十分有限的季节性河流紧贴着村庄南北两旁自东向西流淌,使小小的村庄呈现出鲜活的灵气;南窑底下的南井、西半的后井、窑上的大口井等饮用水源,都是由周边山泉溢出,水质优良,属地地道道的矿泉水,她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家乡人;南对坡的土丘长时间被风吹日晒形成了坡状的自然沙滩、雨水多年冲刷演变而成的南烟沟壑地貌、南黑廊人工修筑的土窑洞、崖打窑……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了村里孩子们“探险”、嬉戏、打闹的极乐世界;南坪顶上的杏树园、南庙凹沟底的杨树林 、水沟门里的天然小水库……是村子里的“世外桃源”。

  老家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天,春风漫卷,沙尘飞扬,春寒料峭。夏天,早晚温差较大,炎热仅有中午数小时,即使三伏天晚上睡觉也能盖被子,可谓避暑山庄。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独具特色的农作物竞相成熟,满目丰收景象。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瑞雪飘扬,银装素裹;女人们在家里的热炕上盘膝而坐,悠闲地用针线缝着鞋底并拉着家常;男人们身穿羊皮棉袄,头戴严实的棉帽,手里拿着铁锨,肩上挎着篮筐,在田间或村头不停地转悠,捡拾柴火或牲畜粪便;淘气的孩子们滚着铁环或玩着石头、棍棒,冻得满脸通红,仍不知回家。

  乡亲们居住的多数是土窑洞,个别家户是瓦房或半窑半瓦的房子。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多数人家是土院墙,院墙中间或墙的一角配有双扇或单个的简易木大门,没有土院墙的院子也要用秸秆、木棍围成篱笆墙把院子圈起来,表明是一户独立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是用一口大瓮存水,一口大铁锅做饭、炒菜、烧开水。

  乡亲们吃的是自己种的土豆、玉米、谷子、豆子、高粱、黍子等高寒农作物。土豆是所有家庭最常吃的食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食品,它既可当主食,也可当蔬菜。土豆在老家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大铁锅蒸熟后就着咸菜当饭吃,也可以加工成土豆粉,做成土豆粉条烩菜吃、与凉菜拌着吃,还可以将煮熟的土豆打成泥,再与莜面等其他面粉混合,加工成山药鱼、金丸子等食用……家乡的土豆可以做成几十种食品,因为土豆产量高,又能做成多种美味佳肴,所以老百姓对它十分青睐!土豆成为餐桌上的“主客”,说家乡的孩子们是吃土豆长大的,名副其实,毫不夸张!黍子脱皮后的颗粒,家乡人叫黄米,它磨成面粉做成的主食叫糕,可以油炸也可素吃,油炸的叫油炸糕,不油炸的叫面形糕(或素糕),但不论是油炸糕还是素糕,口感都特别好,家乡人普遍认为糕是老家最好的主食,因为黍子的亩产量不高,物以稀为贵,所以糕只能过年过节或招待最稀罕的客人时才能吃上,平时很少吃到。

  老家的民风十分淳朴,没有太多的讲究,就连婚丧嫁娶的规矩也很少,多数人家办事都只是近亲参加,基本上不邀请远房亲戚、朋友、邻居。“良辰吉日”一般都选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最大的民俗就是除夕之夜熬通宵、大年初一拢旺火。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要点旺火。旺火是用玉米秆或谷黍杆捆绑成一捆,有的是用木头或煤炭堆积如山,捆绑结实或堆积厚实的话,要燃烧初一整整一天时间。

  老家的乡亲们多数都十分善良,邻里基本上都能和睦相处,遇事互相帮助,不计得失。个别家庭或个人之间产生些许矛盾纠纷,多数是由于修补院墙或院子里下雨天出水不顺,相互埋怨,但一般都能自行化解,村子里很少发生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也没有明显的异姓之间的争斗或不和。

  ……

  改革开放之后,老家的自然风貌、农作物种植、村庄布局,村民们的衣食住行、习俗讲究等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各村庄都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昔日零散的土窑洞、破瓦房已经变成整齐划一的砖混结构水泥顶的排房;过去村子里的胡同小道夜间漆黑一片,现在整街齐巷的水泥路夜晚灯火辉煌;从前人们都是担挑深井水,如今水龙头已经接到了各家的厨房;以前街面上满是裂痕的泥土墙,早已被水泥进行了粉饰,还用油漆、涂料进行了“化妆”,并且书写或画上法律法规、民俗家教的宣传标语或图画,成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墙……

  家乡今非昔比,已经变成了“微型城市”的模样!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冬日心怀

 

下一篇: 【散文】自在力量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