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曹文敏
今年是龙年,85岁的老朽,吾属龙,今年是本命年。众口说龙,我也来凑凑热闹,给龙年再增光添彩。时下,网上从古字又疯传出偏旁是“金、木、水、火、土”的五个生僻带龙的字:“鑨、櫳、瀧、爖、壠”。并略有释义。分别是:鑨:金龙到家,蓬荜生辉金碧辉煌;櫳:木龙载君,阖家安康生生不息;瀧:水龙带君,云游四海纵览天下;爖:火龙祝君,财源滚滚红红火火;壠:土龙载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神异而吉祥的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脚、有足、能走、 能飞、能游泳、能行云降雨。龙,不仅神奇而且神圣。因此封建社会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用的东西,就有了龙颜、龙廷、龙袍、龙床之类的名字。龙,还有一层意思,形状像龙的或装饰有龙的图案,如龙舟,龙灯,龙车,龙旗。 龙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有了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等成语。
每每提到龙,我既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哼唱: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
龙已成为中国的化身,炎黄子孙被称作龙的传人。讲到龙,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我热爱中国。
作为文化属性的龙在中国,那么,龙的源头又在中国的何省何市何县?全世界属于龙族血脉的人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根问祖呢?
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龙文化始于山西,始于临汾,始于襄汾县。
陶寺考古发掘出的九座大墓中有五座发现了彩绘盘龙纹陶盘,且科学测定出这是帝尧唐陶氏时代的实物。陶盘内绘制的蟠龙图象,是帝尧唐陶氏的赤龙图崇拜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体现。早在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 “龙”为神灵和祥瑞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了艺术加工的形象。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渲染得更加有气势:“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浪涛之内。”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龙字,仅《甲骨文编》一书中就收录有36种。这些龙看来都是被作为神灵物来描述的。
龙是虚构的理想物种,龙的具体形象也是在传说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如果视作“图腾”应是古代各自民族不同部落或各部落联盟的符号或统一的标志。在帝尧时代,“图腾彩绘龙”是政权的象征,是最初中国的国徽。闻一多先生曾指出龙的形象是以蛇为主体的,“接受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狗的尾,鹿的角, 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很显然它是一种多种动物部件综合而成的假设动物。早在宋代,罗愿在他的《尔雅翼》一书中也用玉符对龙描述。使龙的形象更加完美成熟。他说:“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更加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种拼装出的假设动物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令人神思遐想之。
《尚书·尧典》记:“尧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陶寺古观象台遗址证实了《尧典》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 真实历史景象与社会现实。
吾称陶寺为龙乡,著名作家韩石山亦曾为陶寺乡题写了“龙乡陶寺”四个大字。到此地观光,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景点:观象台观日出。中国有多个观日出的旅游景点,我想请您来陶寺观象台观日出,在这里,您会从中看到希望的曙光,产生无限的人生动力,这才是一种智慧,这也才是陶寺游学、到观象台看日出的价值导向。
今年是龙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风云激荡,作为龙的传人,我们都应效法龙的精神,使中国有个龙腾虎跃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