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的年
崔海昀
走进襄汾县丁村,古老的村庄满满的过年气氛。一个个传统民俗,缓缓拉开了关于年的序幕。行走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红色的对联、窗花,震耳的锣鼓声、婉转悠扬的眉户唱腔,以及蒸花馍、烧火锅的香味,把视觉、味觉、听觉全部调动起来,仿佛每走一步,都在搅动着年的味道和气息。
时序更替,春夏秋冬。春节在立春前后,和农事、农业、节令联系在一起,是农耕时代比较清闲的日子,也是一个关于春天的节日。对丁村人来说,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流转,更是一场与天地的对话,蕴含着丰收、团聚、祭祖、迎春等内涵。
走向丁村7号院,年近九旬的陶富海先生就居住在这里。四十多年前,正值盛年的陶富海先生来到丁村,从事文物考古和民俗学研究,现任山西省考古学会和民俗学会理事。在四十多个时序更替中,陶先生走在丁村每条巷子里,出入每户院落,观察、研究、探寻着民俗的密码,与这里的日常融为一体。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走进一户人家,品尝丁村八大碗。丁村的八大碗,有八个凉菜、八个扣碗、八个汤类蒸菜,共二十四道美味佳肴,是春节待客的最高礼仪。八大碗始自《诗经·小雅》“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是农耕社会对劳动的礼赞和犒赏。品尝着热腾腾的八大碗,鲜美的滋味,让人油然而生对万物的热爱。
年节,对于丁村人来说,是一场与天地交融的仪式,古老的民俗,表现出对时光、自然的崇敬。陶先生说,民俗就是仪式感、敬畏感。人的行为就是仪式感,没有仪式,就不会有敬畏感。仪式和内容就是文化传承的枢纽。丁村民俗,将对年的隆重藏在细节里,释放愉悦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节更是一场全民狂欢的节日。临近腊月根,千里万里的游子,都要顶风冒雪,回家过年。路途遥远,挡不住他们归乡的脚步。回到那一片锣鼓声中,端起一碗母亲亲手擀的臊子面,一颗漂泊的心才算安顿下来。无论在哪里,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一个因子,赋予传统的年更多仪式感。
龙年来临。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作吉祥、勇敢、活力的化身。民俗只有代代传承,才会焕发时代光彩。
和风细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吹来丁村的年味,它尤为传神,也尤为乡土,带着欢喜的姹紫嫣红,晕染一年年的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