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庄娃娃班教出了杨虎山

2013-11-29 08:47: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山西晋南是戏剧的摇篮,而襄汾县在中国戏剧史上又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元朝时期,襄汾县就出了一个戏剧大师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近年来,襄汾又出了两个名人:任跟心、许爱英,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殊不知,邓庄镇娃娃班在蒲剧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只不过时长日久,娃娃班里的人都已作古,娃娃班的情况也鲜为人知了。

今年七月份,听文友李保新说,有一个老人知道邓庄娃娃班的一些情况,在朋友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这位老人。

老人姓兰名徐新,今年已八十多岁了,家在临汾纺织厂,也许是从小练功的缘故吧,体质、肤色、气度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兰徐新从艺多年,是唱二花脸的,在晋南戏剧界很有名声,人称“活薛刚”。老人对我们说:他小时在戏班常听师傅们对他们说,邓庄娃娃是什么年代成立的,谁是班主,出了多少蒲剧名人……说的非常清楚,如数家珍一般,老人的记忆力真让人佩服。

邓庄镇是个历史大镇,东靠塔儿山,西傍汾河水,辐射四县23个乡镇,店铺林立,买卖兴旺,是河东大地农副产品的主要流通与集散之地,所以,邓庄逢会,天天唱戏。

邓庄又是个造纸之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清时期,邓庄的麻纸被御封为“贡纸”。

“没有邓庄的麻纸,就没有邓庄的娃娃班。”兰老先生对我们这样说。造纸和娃娃班有什么联系呢?牛头不对马嘴呀,不管怎么想都联系不到一起。后来,听了兰老先生的话,我们才深信他说的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史话。

当时邓庄有一个专门经营麻纸的字号叫“德盛魁”,掌柜的姓陈,是稷山人,因为他头脑灵活,经商有道,没几年工夫就发了财。陈掌柜的不但是个经营有方的商人,而且是个“戏迷”,平时“乱弹”不离嘴,高兴时还爱唱两句。他一心想成立一个娃娃班。过去没有钱只能想一想,现在有了钱就开始实现他的心愿了。可是,他是个外地人,虽然在邓庄站住了脚,但离了本地人也不行。再说,成立娃娃班又不是三两个人,几十个娃娃在哪儿住?在哪儿学?自己就这么几间门面,根本不够用。正在为难之时,他想起自己的好友李全生来了。李全生是邓庄村人,家道富足,地产充裕,可贵的是李全生为人仗义疏财,办事秉承公道,是个热心肠的人,在村中威信很高。外地在邓庄经商的有了什么困难找他,他都想尽办法给解决。当他给李全生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没想到两人不谋而合。就这样,邓庄娃娃班就成立起来了。紧接着,陈掌柜又从老家稷山请来了一个姓田的教师。田师傅是个全把式,在运城地区很有名气。事后实践证明,要不是这个姓田的教师,邓庄娃娃也出不了那么多的人才。

邓庄娃娃班是1911年成立的,学员大多是十岁八岁左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子承父业,如杨虎山就是这样进了娃娃班的。杨虎山的父亲叫杨固荣,也是唱二花脸的,在当时很有名气;二是穷苦人家的娃娃,家中困难无法生活才把娃娃送到了娃娃班;三是社会上流浪的无家可归又没父母的娃娃,娃娃班才收留他们。娃娃班的规矩非常严厉,进班立契约,打死不偿命,严师出高徒,用过去的话说“娃娃班是‘打’出来的。”过去不像现在有剧本,都是口传,要求娃娃们在三个月内要背会9本13回戏。还要坚持练功,难度很大,学不会就打,为了学戏,娃娃们吃尽了难以想象的苦头。娃娃们也知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为了学戏,他们只好把苦水咽到肚子里,咬紧牙关含着泪水坚持练功。

娃娃班学成出师后,第一场戏是在邓庄柏王庙演的。这年的九月会和往年不一样,三台连演,三个戏班大有打擂台之势。娃娃班也占了一个戏台,看戏的人比往年多得多,人流如潮,会场的土墙都挤倒了。那天黑夜,娃娃班是由二花脸杨虎山主演的《九江口》,人们像决了堤的洪水“哗”地一下全都涌向了娃娃班的戏台下,掌声雷动,叫好连天。杨虎山一举成名,娃娃班名扬四方。

“除杨虎山之外,邓庄娃娃班还出了六大名人。”老人谈兴未尽。“二花脸任金柱,小生邢金录,正旦杨玉春,老生王云山,武旦闫富民,三花脸闫生财。这六个人在当时也很有名声。”“娃娃班,可真撑起了蒲州梆子的一片天!”邓庄娃娃班从民国初年(1911年)组班,直到1938年日本人占领了邓庄,兵荒马乱,娃娃班才不得不解散。整整27年,培养了多少人才,因没文字记载,无法考证。但是,兰徐新老人讲,他所知道的不少蒲剧名人都是从邓庄娃娃班里走出来的。

 

●李关良 刘登云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平阳抒怀

下一篇: 岳母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