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时,李琳先生曾对我谈到他正在埋头写作,年后将有一本新书出版。今年3月,这本题为《感喟秋雨》的文集如约问世。按照我的要求,李琳发来了60本,但还是很快被我赠送一空。
本书共选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40多篇作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共分为十一编,每编都有一个精炼的四字栏目加以概括。排在最前的是《游者无疆》。这一编选入了作者赴俄罗斯游历后撰写的几篇随笔,其中前三篇是写圣彼得堡的,还有一篇写的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整个城市中心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都市。圣彼得堡因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她还是俄罗斯的历史缩影、教育之都、文化中心,更被誉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因为临汾历史上最著名的金代木版年画《四美图》和《义勇武安王位》至今还珍藏在这座城市里,所以这里也是我虽未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地方。读李琳先生的文章,我看到了圣彼得堡则是水的精灵化身,是白夜里的艺术天堂,更是一代帝王彼得大帝的瑰丽诗章。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不仅领略到这里名胜古迹的风采,而且又一次接近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布罗茨基等。
接下来的几编中,有写作者童年趣事的《童心无瑕》,有写大学生活的《沉浮人生》,还有《悲情一呼》《众生浮相》《千年一梦》《大哲仙风》等。从中读到了作者的童年,这里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欢笑,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不平和眼泪。特别是那篇回忆父亲的《一生的突围》,给人印象极深。这位父亲15岁参军,曾在8年抗日战争中17次死里逃生,但在抗战胜利后,这位抗战功臣却度过了20多年的艰难岁月,经过多年的不断申诉,直到1978年才被摘帽,而此时他已“两鬓斑白,垂垂老矣”。这看似是一个人的遭遇,其实是一代人的悲剧。人说“父爱如山”,读过此文,我觉得儿子对父亲的爱何尝不是一座山啊!作者的童年经历,正好印证了那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痛苦的童年,天才的摇篮。
由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对本书的视角,除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外,最关注的就是写晋商的《抱愧赵康》和写故乡的《回望故乡》了。据史书记载,襄汾县赵康镇一带曾为晋国古都,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著名的平阳“晋商四大家”其中的北柴王家和赵康尉家就在这里,另外两家则是今襄汾城西南高村的刘家和临汾城东的亢家。但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晋商就会想到晋中平遥、祁县、太谷,想到那里的晋商大院,而少有人知道“平阳商帮”往日的辉煌。在赵康、北柴、南赵这几个不足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曾演绎过数百年轰轰烈烈的晋商兴衰史。
《诗书滋味长》讲述了平阳商帮的文化情结;《晋商的绝响》让人看到了晋商壮丽的谢幕;《一代巨富的升降标杆》则揭示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千古真理。
在《感喟秋雨》一文中,作者认为,长期以来的晋商研究,之所以“忽略了晋商中历史最为悠久、经商底蕴最为厚重、生意规模最为庞大的平阳商帮”,乃是“余秋雨先生步黄(鉴辉)先生的后尘曲解了历史,误导了读者”。此言一语中的。如果说《抱愧赵康》是本书的精华所在,那么这一篇则是全编的灵魂所在。文中的不少深刻的见解,都是作者多年来潜心思考的心血凝结,我认为这也是对晋商研究的新贡献。
《回望故乡》一编中,虽然只有两篇文章,但分量却很厚重。一篇是《古南赵的背影》,作者通过对生我养我的故乡小村的回望和反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一个又一个传统古村落的消失,发出了扼腕叹息。另一篇《赵康古城》,则在对晋国古都故绛的历史回顾中,用汪洋恣肆的笔书写人生轨迹,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他走出了一条从“学而优则商”到“商而优则学”的成功之路。在20年前研究生毕业时,他选择了一家民营企业,而后干脆自主创业,20年后的今天,正当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时,他又毅然潜下心来,投身于文化的探寻之中。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他用自己全部的身心,用自己赤诚的灵魂记录下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记录下自己荣辱沉浮的种种人生探究,是“20年灵魂孤旅的写照”。
在我看来,这不仅对自己、对家乡,也是对社会的一个交待。日前,李琳先生打来电话说,他的又一部反映故土文化的新书《中华祖脉》已送交出版社,我们期待着!
石耀辉
责任编辑:秦芳媛